江蘇:思政課在三個維度上的創新之變

新華社北京5月5日電 5月5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爲《江蘇:思政課在三個維度上的創新之變》的報道。

鑄魂育人,思政先行。近期,記者走訪江蘇多地大中小學,探尋思政課在空間、時間、師生三個維度上的創新之變。

空間之變:走出教室閱山海

連雲港市灌雲縣開山島上,一塊來自新疆、刻有“中國”二字的石頭靜靜守望黃海;遠在帕米爾高原,新疆克孜勒蘇州烏恰縣吉根鄉也有一塊採自開山島的“中國石”。它們是“人民楷模”布茹瑪汗·毛勒朵和另一位“人民楷模”王繼才的妻子、開山島民兵哨所名譽所長王仕花贈予彼此的禮物。

去年6月,江蘇海洋大學的同學們乘船陪伴兩位從江蘇到克州工作的青年——學長陳建發以及他的女友、江蘇警官學院同屆畢業生劉晶晶一同登上開山島,完成了這次跨越萬里的傳遞,也上了一堂鮮活的愛國主義現場課。

“布茹瑪汗·毛勒朵守的是陸上的邊境,王繼才守的是海上的邊境,這兩塊‘中國石’,象徵我們守土衛國的決心堅定不移。”王仕花的話語令現場師生深受觸動。

海誓山盟,勒石爲證。山與海的“相遇”,成爲江蘇海洋大學最好的思政教材。目前,該校正規劃暑期與喀什大學聯合開發網絡思政平臺,讓楷模事蹟感染更多青年,同時發揮設計專業優勢,助力烏恰文旅宣傳。

走出教室,思政課的施教空間更爲廣闊。2003年起,江蘇省淮陰中學每屆高一新生的“弘毅之旅”都要徒步瞻仰周恩來紀念館,往返全程近30公里;江蘇大學“新春第一課”在田間地頭開講;中國礦業大學把思政課開到潘安湖生態修復區和煤礦生產一線,該校與其它8所駐蘇部屬高校每年舉辦“行走的大思政課”,7年來參與學生超5萬人次。

“大思政課”要善用之。一年來,江蘇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等十部門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提出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推動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建立百家基地聯動育人的“大思政課”工作格局。

爲此,江蘇明確嚴格落實思政課實踐學分,設立專項經費,完善思政教師評價激勵機制。江蘇省教育廳持續開展“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青年紅色築夢之旅”等品牌活動,同步面向中小學生髮布80條紅色研學線路,引導不同年齡、學段的學生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

時間之變:鑑往知來礪初心

南京理工大學《“檔案見證紅色江蘇”十講》公共選修課上,不僅有該校思政課教師講述戰役細節,更有江蘇省檔案館帶來的一組珍貴實物檔案,同學們得以更加直觀、立體地感受人民羣衆的磅礴偉力,領悟中國共產黨的勝利密碼。

“知所從來,方明所去。活化用好紅色檔案資源,是國家綜合檔案館的重要使命。”江蘇省檔案館檔案資源開發處處長周雲峰介紹,該館與南京理工大學在全國檔案、高校系統首次以學分制開設公共選修課,眼下正加緊編制校本讀物,推動紅色檔案賦能思政教育在江蘇更多大中小學落地。

江蘇地方紅色資源豐富,僅鹽城市就有128個村鎮以革命先烈的名字命名,響水縣黃圩鎮雲彩村的孩子們都知道,“雲彩”不是指天上的雲彩,而是1946年犧牲在這裡、永遠只有24歲的朱雲彩“哥哥”。

曾有人提出遷走緊挨村部的朱雲彩烈士墓,全村幹部羣衆開會決議——不遷!“要讓先烈看着我們幹事創業、創造美好生活,讓子孫後輩記得他們。”

南京雨花臺烈士紀念碑的長明燈前,也鐫刻着意思相近的一句話:“我們和我們的子孫會常來這裡……”清明期間,不少大中小學師生來此祭奠。

“吃水不忘挖井人,走得再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鬍大平教授說,初心不是抽象的,“沒有落腳點,沒有歸宿,初心是講不通的。我們需要到歷史中,到火熱的生活中去觀察和體會。”

今年4月23日,南京解放75週年,南京林業大學“水杉劇社”的同學們排演了一部反映南京解放前夕地下警察起義的敘事體紀實話劇《劍嘯石城》。

現場觀看同齡人的演出,江蘇警官學院大一學生王翰韜好像回到那段崢嶸歲月:“作爲未來的人民警察,我經歷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禮,這些舊警察轉變爲人民警察,關鍵是有了‘人民’二字,我們要始終牢記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負於先烈,無愧於時代。”

以青年視角、青年話語,共情演繹紅色故事,已成爲江蘇校園文化生活新風尚。近6年來,上百所高校200多部校園戲劇作品在全省展演,參演、觀演師生近30萬人次。

師生之變:亦師亦友共成長

心有所信,方能行遠,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記者採訪發現,師生“對調”、課堂“翻轉”,教學相長、親師取友的育人生態在江蘇蔚然成風。

——師亦是生。“本人思政課教學工作量飽滿,綜合教學評估位列全校前1%。”“教學科研之餘,我和團隊先後走進70餘所高校開展理論宣講。”……2018年,江蘇省教育廳啓動“領航·揚帆”計劃,選拔培養優秀青年思政課教師,至今已有70多人入選,選配思政教學和理論研究有較高造詣的專家擔任成長導師。6年來,入選教師在覈心期刊獨立發表文章400餘篇,主持省部級以上一流本科課程21項,獲評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2項,已成爲江蘇思政課教師隊伍的“金種子”。

——生亦是師。2013年,南京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郭輝發起成立水杉支教團,每年暑期,同學們從南京奔赴四川涼山等地支教。“是支教路,更是國情教育路;是支教團,更是思政宣講團。”郭輝告訴記者,11年來,水杉支教團從11人發展到600餘人,2015年起,每一批支教歸來的南林學子都要登上講臺,向同齡人講述學思踐悟,受衆達7萬人次。

——亦師亦友。“在學生需要你的時候,哪怕發個笑臉都有意義。”十年前,秉着“讓學生找得到、聽得進”的初衷,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思政課教師徐川註冊了“南航徐川”微信公衆號,就學習、求職、考研、戀愛、信仰等青年成長中最關心也最容易引起迷茫的話題發表文章上百萬字,堅持所有留言48小時內必回,時至今日粉絲量已達30多萬,輻射讀者200多萬。

構建新型師生關係,南京大學以教室、寢室、實驗室、餐廳“三室一廳”爲陣地,所有黨政幹部、學工隊伍、專業教師和工勤人員下沉一線,瞭解學生所思所想,及時解決急難愁盼。“我們相信,以‘三室一廳’爲牽引,各支育人隊伍開展過程陪伴和伴隨指導,師生共同成長。”該校黨委常委、副校長王振林說。

江蘇省教育廳一級巡視員徐子敏表示,聚焦“強國建設、教育何爲”“教育強國、江蘇何爲”的時代課題,江蘇教育系統將持續推動“時代新人鑄魂工程”走深走實,完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體系,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大思政”格局,進一步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始終思考和回答“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爲誰培養人”這個教育的根本問題,努力把思政課建設成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優秀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