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33兆歐元導向企業!歐盟「潔淨產業新政」要動員投資產業競爭力
▲ 馮德萊恩順利連任歐盟執行委員會主席。(圖/路透)
● 陳志豪/顧問公司ESG專員
順利連任的歐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7月18日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對她進行同意權投票前,提出了未來5年的施政重點。國內外許多媒體都聚焦在範德賴恩要將「綠色新政」(Green Deal)調整成「潔淨產業新政」(Clean Industrial Deal),這將會是歐盟淨零排放路徑的一次重大調整。
馮德萊恩預告她將在第二任期開始後100天內,提出潔淨產業新政的完整內容。目前已知的是,原本歐盟設定的 2030、2050階段性大目標不變,而潔淨產業新政將會鼓勵投資促進潔淨能源產業,同時很可能放寬一部分管制標準(尤其是備受關注的2035年內燃機引擎禁令),可以說是「多點蘿蔔、少點棍棒」。
透過產業競爭力推動氣候行動
潔淨產業新政雖然是歐盟未來的新計劃,其內涵對歐盟而言卻不是新鮮事。2023年6月,歐盟邀請前義大利總理雷塔(Enrico Letta),扮演醫生角色來診斷歐洲單一市場的未來競爭力;今年4月17日舉行的歐盟特別高峰會上,首次討論雷塔的競爭力報告。
▲ 義大利前總理雷塔指出,歐盟與美國在經濟表現方面的差距正變得越來越大。(圖/路透)
雷塔指出:「歐盟與美國在經濟表現方面的差距正變得越來越大。」從1993年到2022年,美國的人均GDP成長近60%,而同期歐洲的成長率不到30%;去年歐盟經濟產出增長了0.4%,而美國和中國分別增長了2.5%和5.4%。
根據高峰會結論文件,歐盟27國領導人認同,因應地緣政治緊張、國際貿易伙伴和競爭者推出更多獨斷政策,特別是政府補貼,使得歐洲需要推出一個強化競爭力的「新政」(New Deal),以免永久性喪失競爭優勢。歐盟在此借用了美國小羅斯福總統的「新政」一詞,凸顯接下來歐盟政策對產業競爭力的重視與支持。
雷塔建議,各國貢獻部分產業補貼資金到共同的泛歐計劃機制,並且強化歐洲證券暨市場管理局(ESMA)的監管功能,推進資本市場聯盟(Capital Markets Union,CMU)整合。儘管各國對雷塔的建議有各式各樣的看法,但歐盟各國一致認同應該增加投資,提高歐洲產業競爭力。
歐盟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表示,歐盟境內有33兆歐元(約新臺幣1,141兆元)的民間儲蓄,必須找到方法將它導向產業,「答案就是資本市場聯盟」。
▲ 歐盟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圖/路透)
4月歐盟特別高峰會的結論,就是如今馮德萊恩潔淨產業新政的核心論點:歐盟要同時實現「脫碳」與「工業化」。歐盟必須對企業增加更多投資,發展綠鋼、氫能等前瞻技術與商品,重振歐洲的工業力量,透過產業競爭力來推動氣候行動,才能重新鞏固歐盟的經濟競爭優勢、確保歐洲防衛安全,並且實現代際正義。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更多、更多、更多的綠色投資
雖然潔淨產業新政的細節尚未公佈,但是7月18日馮德萊恩在史特拉斯堡歐洲議會演說時,他以《歐洲的選擇》(Europe’s Choice)爲題,提出新政的政治綱領:
● 更新《歐洲氣候法》,目標是到2040年減量90%● 透過簡化流程、投資和確保供應管道,支持企業獲得廉價、可持續和安全的能源與原材料供應● 擺脫化石燃料、加強燃料聯合採購、制定一個務實的監理架構,以降低家庭和產業的能源成本● 提出產業脫碳加速器法案(Industrial Decarbonisation Accelerator Act),透過引導對基礎設施和產業的投資,特別是能源密集型產業的投資,支持產業與企業完成轉型。● 優先投資清潔能源基礎設施和技術,並努力擴大其運作規模,主要包含:再生能源和低碳技術、電網基礎設施、捕獲二氧化碳的儲存能力和運輸基礎設施,以及能源效率措施、數位化和氫網路的發展。● 參與清潔貿易和投資夥伴關係,保持國際氣候談判領導者地位、加強綠色外交
▲ 馮德萊恩18日在史特拉斯堡歐洲議會演說時,以《歐洲的選擇》爲題,提出新政的政治綱領。(圖/路透)
馮德萊恩在《歐洲的選擇》中,確立「清潔和尖端科技產業的未來必須由歐洲創造」( “the future of the clean and cutting-edge tech industry must be made in Europe.”)的目標,並且特別強調動員公共和私人資金。這要透過以下方式實現:
● 在歐洲投資銀行的領導下最大化公共投資以及槓桿化和降低私人資本風險● 實現資本市場聯盟以動員私人投資,並提出歐洲儲蓄投資聯盟(European Savings and Investments Union)● 改善佔歐盟GDP約14%的公共採購,在戰略領域優先考慮歐洲產品● 提議設立一個新的歐洲競爭力基金(European Competitiveness Fund ),作爲下一個多年期財務框架的一部分,以支持重要共同利益項目(Important Projects of Common Interest,IPCEIs),從而擴大和擴大電池、氫能和微電子等現有的共同項目
除了前述重點,新政秉持公正轉型的精神,持續投資歐洲技職教育升級、反貧窮、居住正義、社會對話與社會氣候基金等計劃。
▲ 馮德萊恩表示,將透過在歐洲投資銀行的領導下最大化公共投資以及槓桿化和降低私人資本風險等方式,確立「清潔和尖端科技產業的未來必須由歐洲創造」的目標。(圖/路透)
馮德萊恩拋出如此龐大的氣候行動政治綱領,體現出歐盟對經濟競爭優勢滑落的焦慮感,以及歐盟因爲國家組成多元而必須考量到的包容性。
歐盟政治高層已經體認到,歐洲固然是全球淨零排放觀念與制度上的領導者,但是歐盟過去經濟轉型的實際工作,做得並不夠徹底。歐盟必須儘快進行超大規模的綠色投資,由公部門、私人資本與民間企業合作,才能夠實現 2050 碳中和願景。
氣候治理不只是氣候治理
由於過去這5年,歐盟碰上美中貿易戰、COVID-19疫情,以及烏克蘭戰爭,歐盟發覺原本綠色新政過度依賴俄羅斯的廉價能源、中國的廉價商品(如再生能源裝置與電動車)。即使已經多次與中俄發生摩擦,歐盟一直到烏克蘭戰爭爆發後,才終於從這場舒適美夢驚醒。
範德賴恩就強調,歐盟在設定新的外交和安全政策時,必須考慮到殘酷的現實:「我們目睹所有類型的政策正在被武器化,從能源到移民到氣候。」
▲ 歐盟發覺原本綠色新政過度依賴俄羅斯的廉價能源、中國的廉價商品。(圖/路透)
當代的淨零排放目標不只是扁平、單線的氣候治理議題,而是國家乃至全球永續發展的一環,甚至會在政治強權之間被武器化。因應這一連串全球變局,過去將高污染、高碳排產業推到外國,自掃門前雪式的氣候治理,已經完全行不通了,歐盟現在必須推動工業化。
在刻板印象中,推動工業化與氣候治理背道而馳,然而歐盟過去數十年正是因爲追求環境永續而去工業化,導致歐盟自身沒有強韌的工業能量,連發展再生能源計劃都必須依靠外國(中國)廠商,面對俄羅斯的大規模軍事侵略更是力不從心。歐洲議會的席次更迭,則反映經濟失落對歐洲民衆造成的壓力。
歐盟知道,想要實現2050碳中和願景,就必須同時實現歐洲脫碳和工業化。如果繼續用扁平的「污染者付費」思考淨零排放工作,就不可能理解歐盟爲什麼現在要放大私人資本與民間企業的角色。
歐盟正在推動雄心勃勃的經濟大戰略。一方面用碳排放交易與碳邊境機制建立碳貿易壁壘,另一方面又準備引導33兆歐元的民間儲蓄進行綠色投資。從歐盟的例子,我們會學到將資金與優惠政策挹注給企業並不是罪惡,官方與民間攜手並進纔是更務實可行的淨零轉型方法。
▲ 馮德萊恩提到歐盟將與盟友合作,包括集體努力阻止中國透過軍事手段單方面改變現狀,特別是在臺灣議題上。(圖/路透)
臺灣可以學習歐盟的經驗,而歐盟也需要臺灣的幫忙。在《歐洲的選擇》政綱中,馮德萊恩還提到歐盟將與盟友合作,面對共同的網路、太空、安全供應關鍵原物料及科技的挑戰。「這包括我們集體努力部署全方位的綜合手段,阻止中國透過軍事手段單方面改變現狀,特別是在臺灣議題上。」
不論是氫能、綠鋼或半導體,都是淨零轉型不可或缺的技術,而臺灣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只要我們破除既有思考的框架,不斷向世界各國汲取「棍子」與「蘿蔔」的成敗經驗與創新想法,在邁向碳中和未來的道路上,我們大有可爲!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