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有術》臺電專業總管理師 張廷抒 登百嶽洗滌身心靈

臺電專業管理張廷抒 ◎圖/本報資料照片

2020年7月甫接下臺電公司發言人一職的臺電專業總管理師張廷抒,面對每日龐大工作量與對外發言壓力,靠的是平日養成爬山的習慣,增加抗壓性與培養體力,才能面對每次的挑戰

張廷抒說,一開始他並不喜歡戶外運動,大學時期是偏愛古典音樂,當時就常跑中華商場(現光華商場)找尋音響零件,從真空管音響一路玩起,他對音樂熱中,對於戶外運動則沒有興趣。進入臺電之後,坐辦公桌工作久了,更不愛戶外運動。

展開超過20年的登山生涯

張廷抒出任已退休工程副總沈文瀾的秘書後,活動範圍更緊縮,每日工作忙於接電話與呈核相關文書資料,讓他更疏於運動,直到有一天台電工會辦戶外活動,邀請員工去爬木柵指南步道,全長超過1,000階,張廷抒爬了500階就氣喘吁吁無法換氣,才驚覺不到40歲的他,體能居然退化這麼快,讓他開始思考要開始運動。

開始走出戶外運動後,透過每週定時慢跑,他的心肺功能很快就開始轉好,後來逐步走入山林參與登山的活動,展開超過20年的登山生涯。張廷抒迄今爬過國內20座百嶽,成了臺電登山社社長,只要有空就往山裡跑。

回憶登山的經歷,張廷抒第一座百嶽就是玉山,他說,玉山雖是全臺第一高山,但沿途小徑保養得非常好,這也是許多人的第一座百嶽。在爬山的過程,他發現到了高山,就會有點呼吸急促甚至喘不過氣來,靠意志力爬完下山,後來才知這些症狀是輕微的高山症,更理解登山千萬不能勉強或逞強,不然就會造成無可挽回的後果。

張廷抒說,他年輕時,倚仗着自己體能還不錯,第一次登雪山前一天感冒,只因假已請好、報名費也繳了,就怕浪費執意上山,沒想到這一爬差點遇山難。爬雪山是相當具有挑戰的路線,因爲感冒讓體能降低,同行的臺電夥伴們從雪山頂峰下來抵達369山屋時,他纔剛抵達山頂休息。

就在休息時,發現山上有多條岔路,分別通往不同地方,也因體力已流失,因而錯過往山屋的道路,一路往山凹前進,那時太陽正逐漸下山,山上氣候瞬息萬變,更讓腳步不斷加快,直到途中驚覺沿路景色與上山道路完全不同,靠着身上手機與地面聯絡,才發現走錯路,需要再次攻頂,才能回到跟同伴約好的山屋。

張廷抒說,就在那時體力幾近透支,身上飲用水也快耗盡,一切都不利於繼續前進,擡起頭來剛好看見鄰近黑森林附近有帳篷與營火,上前打招呼請求山友協助,當時一杯熱水讓他覺得是一生中最好喝的一杯水,山友見他狀況不佳邀請留宿一晚,張廷抒說他已錯過與同伴約定時間,爲避免同伴擔心,只好硬着頭皮再度踏上攻頂之路。

爬上雪山山頂時,天色已全黑,僅剩微微霞光,飲用水此時全數耗盡,還好身上攜帶手電筒,摸黑找到通往山屋道路,並發現有個山難紀念碑,才驚覺雪山的登山客曾有遇難者,這讓張廷抒趕緊啓程前往山屋。還好在途中遇上登山的同伴,結束這場雪山驚魂記。

三大磨練 迎戰每次考驗

經歷過這些事件後,張廷抒體驗到「敬天愛人」的真諦,爬山可以領悟人都需要修煉,體力不好一切免談,知識不足、心性不正,做什麼都不會有善果,因此日後爬山他都不斷磨練自己的心性。

當發言人和爬山有部分挺相似,張廷抒說,登山只要一出發就要全程走完,當發言人也是,長官叫你做事就要一直往前做下去。另爬山很仰賴知識與體力,當發言人也是,必須有體力面對每日挑戰;知識則因他出身自人力資源體系,與臺電傳統發電體系不同,必須不斷精進增加各發電體系的內涵,才能面對媒體的挑戰。

出任發言人後,張廷抒笑說,他無法離開手機,畢竟爬山會去手機訊號較差甚至沒有的區域,且一趟短則兩天、長則四至五日,但沒有公司會允許發言人失聯這麼久,他只能選擇近郊山區鍛鍊體能。其中,木柵仙蹟巖就是很好的地點,張廷抒說,仙蹟巖有段非常長的步道,只要有空上山,就規定自己要上下爬六次,累積起來就有2,000多階

透過一次次鍛鍊,「山不會跑,一直都在那裡」,張廷抒暫時因公務無法登天數較多的百島羣山,等某天卸下發言人職務,可以再度瀟灑重返山林,享受百嶽洗滌身心靈的豐富饗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