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政策走向"穩信用" 資管新規細則順勢"放鬆"

(原標題:監管政策走向“穩信用” 資管新規細則順勢“放鬆”)

在“資管新規”正式發佈實施之後,7月20日,銀保監會發布了第一個配套細則——《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辦法》)。當日晚間,央行則發佈了《關於進一步明確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指導意見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進一步明確公募資產管理產品的投資範圍,明晰過渡期內相關產品的估值方法,明確過渡期的宏觀審慎政策安排。

多數業內人士分析認爲,與此前資管新規相比,上述兩個文件的監管方向並未改變,但執行尺度已經放寬,口徑要求明顯放鬆。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結合此前央行在貨幣政策報告中對流動性“合理充裕”的最新表述,以及近日對銀行進行窗口指導,向公開市場以及交易商額外給予MLF資金,用於支持貸款投放和信用債投資等情況,央行貨幣政策在堅持“穩健中性”貨幣政策的基礎上作了一些微調。分析認爲,在貨幣政策已經釋放“暖意”併兼顧內外均衡的條件下,防風險需要其他政策的配合與協調。資管新規相關細則的放鬆正是這一思路的體現。

此外,有金融機構研究人士表示,當前的宏觀條件正在由“寬貨幣+緊信用”修正爲“寬貨幣+穩信用”。

資管新規細則適度放寬限制

前述《辦法》和《通知》中的一些條款,相比資管新規的有關說法有較爲明顯的放鬆。其中包括,明確公募資產管理產品除主要投資標準化債券類資產和上市交易的股票外,還可以適當投資非標準化債券類資產(以下簡稱“非標”);過渡期內,允許金融機構適當發行一部分老產品投資一些新資產,對資產管理產品的估值方法也有所放寬;此外,《通知》還對金融機構“非標”回表作出調整,緩解回表壓力等等。

對此,天風證券孫彬彬固定收益研究團隊認爲,整體來看,本次新規延續了資管新規的基本精神,在具體執行層面有較多放鬆,對市場關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明確,備受關注的非標處置問題短期壓力得到緩解。但應當注意的是,這裡的“放鬆”更多的是增加執行的可操作性、降低短期壓力,中長期來看,去槓桿、破剛兌的方向依然未變。

而海通證券姜超研究團隊也認爲,資管新規細則只是放緩了去槓桿的節奏,打破剛兌、消除嵌套、統一監管等原則並未改變,因此去槓桿的大方向依舊未變。

“從避免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角度出發,其實可以理解金融監管的適度放鬆,因爲影子銀行的發展壯大不是一日之功,因此在短期內將影子銀行全部都關掉並不現實。”姜超團隊表示,但去槓桿節奏放緩,絕對不代表再度加槓桿。因爲影子銀行發展失控的主因是通道業務,而在出臺的細則當中,通道業務依然被嚴令禁止,同時打破剛兌的方向也沒有變化,影子銀行也不會死灰復燃。央行明確表示,老產品的整體規模應當控制在資管新規發佈前存量產品的整體規模之內,所投資新資產的到期日不得晚於2020年底。其實只是減緩了影子銀行的萎縮節奏,而不是重新大力發展影子銀行。

興證固收研究分析師黃偉平也表示,上半年去槓桿的推進,加大了風險暴露。市場扎堆在利率債和高等級信用債中避險,而《通知》對部分要求放寬,有助於緩和當前信用崩塌的局面,融資渠道亦將有所恢復,提升市場風險偏好。

專家:全面“寬信用”概率較小

在經濟增長面臨下行壓力,“去槓桿”下債務違約激增的情況下,各界早已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央行。實際上,今年以來,央行已經三次實施定向降準,累計釋放2.3萬億元基礎貨幣,而在6月貨幣政策例會中,央行對流動性的表述則從以往的“合理穩定”,調整爲“合理充裕”。此外,央行近日還對銀行進行窗口指導,向公開市場一級交易商額外給予中期借貸便利(MLF)資金,用於支持貸款投放和信用債投資。

具體要求是:對於信貸投放,銀行較月初報送貸款額度外的多增部分,給予1:1配MLF資金;並要求多增部分爲普通貸款,不含票據和同業借款。對於新增信用債投資,AA+及以上債券的投資,1:1配MLF;AA+以下債券的投資,1:2配MLF,並要求必須爲產業類信用債。

而銀保監會日前也提出,大中型銀行要充分發揮“頭雁”效應,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合理確定普惠型小微貸款價格,帶動銀行業金融機構小微企業實際貸款利率明顯下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對於央行和銀保監會的相關政策,有分析指出,2018年以來“寬貨幣+緊信用”的政策組合或將再次迎來變化,下半年大概率呈現“寬貨幣+寬信用”的政策組合。不過,目前對於監管是否會從“緊信用”走向全面“寬信用”,業內仍然存在較大的爭議。黃偉平就認爲,目前,去槓桿仍是監管的重點,從“緊信用”走向全面“寬信用”的概率較小。畢竟,重新來一波加槓桿的概率較低。

姜超團隊也指出,由於實體經濟負債率過高,在去槓桿的大背景下各經濟主體都缺乏舉債空間,因此難以形成寬信用,所以貨幣寬鬆的格局很難改變。而孫彬彬團隊則認爲,預計“寬貨幣”仍會維持,但“緊信用”將轉爲“穩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