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袁隆平逝世3週年

5月22日,是袁隆平院士逝世三週年紀念日。

2021年5月22日13點07分,“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長沙逝世,享年91歲。

袁隆平(資料圖)

爲追憶懷念袁隆平院士,新京報刊發袁隆平院士生前工作助理辛業芸的文章《尋根“禾下夢” 精神共傳承》。辛業芸爲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雜交水稻全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袁隆平口述自傳》、《袁隆平畫傳》作者,1996年開始擔任袁隆平院士工作助理,長達25年。

尋根“禾下夢” 精神共傳承

——紀念袁隆平先生逝世三週年

5月20日,小滿,時逢袁隆平先生逝世三週年時日,雜交水稻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與懷化職業技術學院(前身爲湖南安江農校)爲紀念袁隆平先生,舉行雜交水稻科技創新研討,繼承“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遺志。尋根問道“禾下夢”小分隊也用別樣的方式,致敬人民心中永遠的袁隆平先生。

小分隊首站到安江,來到樹蔭濃密、古木參天的湖南安江農校紀念園。安江是距今洪江市4公里外一個城鎮,在羣山懷抱中,展開一片相對比較開闊的田壟,奔涌的沅江蜿蜒而過,江邊的蒼蒼古木中錯落着青磚灰瓦的老式與蘇式房屋,在此曾經有一座靈秀的古剎聖覺寺,是新中國成立後,在這裡辦起一所中等農業技術學校——湖南安江農業學校。

1953年7月,袁隆平從西南農學院畢業後,被分配到湖南省農林廳,隨後被下派到位於這湘西的安江農校任教,先後擔任植物學、作物栽培、遺傳育種、俄語等課程教師。在這裡,袁隆平與鄧則女士相戀結爲夫妻,並養育了3個孩子,這裡也是他曾經工作和生活過37年的地方。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探索之旅也正是從這裡啓航,這裡見證了袁隆平及其科研團隊在雜交水稻研究過程中的奮鬥足跡,留下了發現“天然雜交稻”、首次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株”、撰寫發表第一篇雜交水稻研究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成立中國第一個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組等重要歷史遺存場所;他帶領助手去尋找野生稻並獲得“野敗”、完成雜交水稻“三系”配套、育成中國第一個強優勢雜交水稻組合“南優2號”,也最先在安江農校首次試種成功。因此,這裡被譽爲“雜交水稻發源地”。

袁隆平先生曾慨嘆“安江農校是一個讓人心靈安靜的地方”。一位長沙來的機關幹部感嘆:“他真是一個耐得住寂寞的人啊!中國的專家如果都能像袁老這樣的耐得住,寂寞中沉下心,做自己的研究,爲人類的夢想,那該多好。”

小分隊隊員漫步其中,感受那一抹抹青綠,體會着去找尋那田、那谷、那稻香、那科研的艱辛,更領悟那寧靜稻海的浪濤,分明能體驗到一番中華民族特有的創造力,這是“東方魔稻”的神奇力量。

如今,這裡已經成爲紀念這段非凡歷程的園地,成爲了袁隆平重要學術思想和精神的集中體現地之一。袁隆平先生的塑像前換了一批又一批不同身份和年齡的逐夢者,踏着袁隆平的足跡前行。

在紀念袁隆平先生逝世三週年的特別日子,小分隊感受着安江農校紀念園袁隆平及其團隊科技創新力量的衝擊,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學習袁隆平“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信念堅定、矢志不渝,勇於創新、樸實無華的高貴品質”和“以祖國和人民需要爲己任,以奉獻祖國和人民爲目標,一輩子躬耕田野,腳踏實地把科技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崇高風範”的號召,再次迴盪在耳邊。論文寫在大地上,精神長留天地間。

爲尋跡袁隆平先生生前所在的湖南省農科院踐行論文寫在大地上的行動,小分隊來到了同屬洪江市離安江鎮八十公里以外的沅河鎮。三年前,袁隆平先生去世後,湖南省農科院響應總書記的號召,在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大背景下,派出工作隊進駐有1300多人口的沅城村,確定重點從農業產業振興、發展庭院經濟、培養人才隊伍、加強文化和道德建設等方面進行幫扶。

開始時,隊員們不辭辛勞用腳丈量沅城村每一寸土地,走訪農戶,實施結對幫扶脫貧戶、監測戶,爲他們提供種子、肥料、農藥、資訊、技術以發展生產。同時建立“袁隆平讀書角”,吸引村民用科技知識武裝頭腦,用精神鼓舞鄉村振興建設。

湖南省農科院作爲幫扶指導單位,在充分調查研究基礎上,因地制宜提出具體幫扶措施,腳踏實地落實幫扶工作。三年來通過文化建設助力鄉村振興,沅城村已被世界旅遊聯盟推介爲50個“旅遊助力鄉村振興典型案例村”之一。

鄉村振興工作隊爲把科技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正在辛勤地耕耘着,遠方的家園正越變越美好!

沐浴清江晚映,青山遠黛,近水含煙。小分隊深感可以告慰的是,一稻濟世,萬家糧足!袁隆平就是一座豐碑,事業傳承,精神永鑄;鼓舞后人,生生不息。

撰稿 辛業芸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