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只給有準備的人 We愛短片大賽增青年拍片媒合機會

▲第二屆優秀獎導演徐仲彥認爲,大賽相關後續的活動,能夠更快與臺灣、甚至是大陸地區的導演或製片方連結起合作機會。(圖/We愛.兩岸青年短片大賽)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We愛.兩岸青年短片大賽爲促進兩岸文化創意及數字內容產業發展,培養優秀影視創意人才,通過短片形式,提供兩岸青年文化交流的機會。第二屆優秀獎得主徐仲彥導演透過細膩視角,描寫遊民「友愛」的特殊故事,很意外能夠得獎,感嘆大賽涵蓋面向之廣,也肯定這類大賽能更快媒合兩岸導演與製片的合作機會。而入圍的三位男大生則已經深有創作想法,希望能透過大賽更精進自己,磨練拍片技巧,「因爲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徐仲彥導演以「送你最後一哩路」一片,拿下第二屆「WE愛.兩岸青年短片大賽」的優秀獎,他說這部作品題材比較特別,講述以腳尾飯祭拜遊民的『友愛』的故事,不同於一般描繪男女情愛,本來只是試看看投稿,獲選時也很驚訝,「沒想到這個活動涵蓋的面向還滿廣泛。」

▲第二屆優秀獎導演徐仲彥拍片時的工作照。(圖/We愛.兩岸青年短片大賽)

該片是在臺灣藝術大學就讀時的期末作業剛成立獨立工作室徐導說,「最難的還是故事發想,將社會題材和宗教民俗結合起來創作,最後以腳尾飯和遊民來呈現」。拍攝過程中,他也從有經驗的演員身上學到很多小細節,「比如遊民會把身上的打火機、香菸等比較值錢的東西,藏在樹洞或別處,以免被其他人發現後,被認爲不配當遊民」。

徐導分享參加8天交流營後最大體悟,「上海導演拍片技術相對成熟,但作品普遍商業氣息比較重,題材相對單一化,也有可能很多是已經出來接案的成熟導演,而臺灣過去參展的則是學生作品較多,不過我認爲,We愛.兩岸青年短片大賽相關後續的活動,像是工作媒合、影展曝光等,能夠更快與臺灣、甚至是大陸地區的導演或製片方連結起合作機會。」

徐導表示兩岸導演一起互相交流,腦力激盪,從劇本的構想開始,到實地拍攝、討論後製,讓人收穫良多外,也感覺到創作的動力激發潛力,他也笑說用「八股回答」勉勵拍片後輩們,「保持說故事的熱情!出社會後,你可能會變成一個工具人,腦中只想着如何達成業主的要求,逐漸失去創造力,因此一定要多接觸不同人事物,多看看這個世界」。

▲入圍作品《風鈴》由三位大學生創作,左起依序明誼傑穎柏升。(圖/We愛.兩岸青年短片大賽)

而林明誼、吳傑穎和蒲柏升都還是大學生,以《風鈴》一片成功入圍第二屆大賽,談起創作和理想,臉上卻有着堅毅的氣息。導演傑穎和攝影柏升目前就讀文化大學大衆傳播學系三年級,副導明誼則就讀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一年級。

三位大男生課餘時都有接商業廣告案賺取收入,但即便有在接案賺外快,仍是從掏錢出來拍片居多。明誼說,「接商業案完全是應業主要求,很難發現自己的問題在哪。想從作品中檢視缺點,持續成長,纔是最具意義的事情」。傑穎也說,「接案能讓我瞭解產品相關資訊,充實自己。也能學習到一些溝通技巧、磨練耐性、瞭解界業環境與趨勢。」

▲《風鈴》據組工作側拍照。(圖/We愛.兩岸青年短片大賽)

柏升則擅長拍攝紀錄片,已經很有自己的拍片想法,「砸錢進去,最多隻是畫面好看」,科技讓拍片變得簡單,但每個故事都會有個議題、有想表達的核心思想,能讓人有所感觸、引人深思,纔是一部真正好的作品。雖然三人的拍片經驗不長,卻有着共同目標:「將來想拍長片是肯定的!希望能拍一部屬於自己的電影代表作,之前經驗全部都是跳板。」

▲《風鈴》全劇組合影。(圖/We愛.兩岸青年短片大賽)

談到創作者常面臨收入不穩、無工作保障等諸多問題,最近兩個因壓力及過勞離世的朋友,也讓三人對臺灣影視產業惡劣的勞動環境備感憂心,「做這行沒有勞基法的保障,又無法照工時,完全是跟着劇本沒日沒夜的拍,對影像自由創作者而言,真的是種磨難」,也期許政府撐開創作者的保護傘,建立一套關於藝術工作者的綜合性法律,讓藝術創作人者也能爭取該有的職業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