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響/發展通學巷是全民運動 專家:留意人行道旁灌木叢遮視線

新北通學巷分爲5型,不少學校屬「通學管制型」、「科技輔助型」,上下學時段車輛禁入。記者侯永全/攝影

本報關心通學巷能否翻轉兒童地獄現象,靖娟基金會表示,分析近3年6至12歲兒童車禍死傷率,上午6時至8時、下午4時至6時是兩大高峰,上下學是孩童發生交通意外的主要時段,若能透過通學巷好好整頓學區周邊交通秩序,保護兒童成長,也能讓家長安心放手讓孩子走路去上學。

靖娟基金會執行長許雅荏說,根據交通部道安資訊平臺數據顯示,去年12歲兒童死傷達1萬1858人,創10年新高,顯示交通環境對兒童不夠友善,進一步分析平日發生交通事故高峰是上午6時至8時、下午4時至6時,分別佔20至22%,與孩童上下學作息符合,這2個區間是學生在道路上的高曝光量時段。

許雅荏指出,參酌國外經驗,若學區周邊道路時速在30公里以上,建議人車分道,若在30公里以下才可以人車混合,透過執法與工程配搭的通學巷,確實是改善學區交通秩序可行做法。

新北交通局長鐘鳴時表示,2019年至2021年已經完成改善新北211所國小,去年開始規畫國高中周邊環境,已改善超過65所學校,預計2025年底達成完成全市120所國高中職學校目標,國高中族羣相較國小需求較不同,更着重於公共運輸接駁、路口穿越處等措施。

鐘鳴時指出,發展通學巷是全民運動,目標就是孩童不管用什麼方式上下學,走路或搭車到校下了車,只要走在路上,行經校園路線就是要受百分百保護,因此新北大力規畫通學巷、通學區、通學廊道等,並持續擴大。

鐘鳴時認爲,走路上學是最理想的狀態,像臺北市交通局也提到「走路上學日」,這也是新北特別重視的,有些特定日子可鼓勵孩童儘量走路上學,尤其是新生新學期更重要,學校要向學生、用路人及居民等做好宣導,也要讓學生認識環境,掌握可能易生危險的地點。鍾也說,改善駕駛人觀念也是重要一環,交通部也要加強車不禮讓行人的科技執法,要把「停讓行人」內化成生活一部分,路人才能安心行走。

新北交通局交安科長林碧芬表示,新北各校通學情況現已改善許多,違規行爲難免還是有,交通部也指示學校可以於下課時間自放交通錐或相關封閉設施將路封起來,若再搭配老師及導護志工,通常成效不會太差。

林碧芬提到,這些措施都是很彈性的,交通局持續檢視各校情況,校園有需求都能申請會勘,看是否加裝科技執法設備,或協助增加警力巡邏。

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助理教授鄭祖睿提醒,人行道旁灌木叢對大人來說很尋常,對身材矮小孩子來說,走在灌木叢旁就像走在森林一樣,視線被遮擋、處處是死角,也值得留意。淡江大學運管系教授張勝雄說,教育目的是養成孩子獨立性格,家長遲遲不放手選擇一路接送,其實違反教育原則。

少子化讓父母對孩子照顧心態更強烈,都會區接送風氣比偏鄉更盛。記者侯永全/攝影

新北交通局長鐘鳴時說,做交通工程的人永遠都有一個夢,那就是「讓小朋友自己走路去上學」。本報資料照片

新北市交通局長鐘鳴時認爲,提升孩童交通安全意識關鍵在教育,最後纔是執法面向,不可能每個路口都派人去導護。記者邱德祥/攝影

新北通學巷分爲5型,不少學校屬「通學管制型」、「科技輔助型」,上下學時段車輛禁入。記者侯永全/攝影

少子化讓父母對孩子照顧心態更強烈,都會區接送風氣比偏鄉更盛。記者侯永全/攝影

設置通學巷、通學廊道,家長几乎樂見其成,周邊住戶能否支持是重要一環,考驗校方與社區間的溝通。記者邱德祥/攝影

少子化讓父母對孩子照顧心態更強烈,都會區接送風氣比偏鄉更盛。記者侯永全/攝影

設置通學巷、通學廊道,家長几乎樂見其成,周邊住戶能否支持是重要一環,考驗校方與社區間的溝通。記者邱德祥/攝影

新北交通局長鐘鳴時說,做交通工程的人永遠都有一個夢,那就是「讓小朋友自己走路去上學」。記者侯永全/攝影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