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委難實質討論 兩案並陳送大會

臺電規畫在基隆外木山興建第四天然氣接收站(四接),提出「協和發電廠更新改建計劃」,環境部17日召開第六次環評初審會議。(趙雙傑攝)

協和四接大事紀

臺電從2018年提出「協和電廠更新改建計劃(含第四天然氣接收站)」,歷經6次環評大會審查小組初審後,17日在環評委員提案下無記名投票後通過初審,並要求臺電今年4月30日補件四接環評資料後,由環評大會審議決定,但本屆21位環委中,高達7位是政府機關代表委員,占人數優勢,環團擔憂政府執意開發,四接很可能就直接在環評大會闖關通過。

爲了解決北東電網電力供應不足、減少空污等,臺電因而提出「協和電廠更新改建計劃(含第四天然氣接收站)」,由於涉及操船疑慮、港埠安全甚至還有海洋生態等爭議。環境部因而請正反雙方就3議題分別邀請專家擔任外部委員。

不過,昨天現場環團多有針對性且不願讓環委召開閉門會議,導致環評委員討論空間有限,難見實質討論及提問,大多隻剩下正反雙方委員發表意見及臺電回覆。

環評委員難以實質討論,原本要閉門會議時,環團不願離去,導致環委只能以無記名投票,最後決議兩案並陳送大會討論。

環境部環境保護司長徐淑芷表示,過往舉辦環評初審會,均是專家學者委員進行討論、審議,直到環評大會纔有其他委員加入。本屆21位環委中有14位是專長涵蓋生活環境、自然環境及社會環境等3大領域的專家學者,7位則是政府機關代表,比例高達三分之一。

環境部表示,環評大會審查結果包括通過環境影響評估審查、認定不應開發或退回小組補正再審,若環評大會最終也決定投票表決會議結論,政府機關代表委員具有投票權。

環境部主任秘書蔡孟裕則指出,臺電4月30日前補件後,將擇期舉辦環評大會,屆時不會再邀請正、反方推派外部委員針對特定議題進行討論,一樣開放民衆登記旁聽發言,但環評機制的閉門會議旨在給予環委更自由、寬廣的空間,以便他們憑自身專業做出決定,希望不要再發生民衆不願離席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