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攜手NASA監測空污 有助精準管制污染源
環境部今年2至3月與NASA、亞洲多國合作執行「七海計劃暨高屏實驗」,環境部14日舉辦記者會分享研究成果。(蔡佩珈攝)
環境部今年與美國NASA及亞洲多國合作監測高雄、屏東空污,研究顯示石化工廠排放污染物濃度比地面更高,學者分析將有助於後續使空污防制策略達成精準治理,更細緻地加強污染源管制。
環境部今年2至3月與NASA、亞洲多國合作執行「七海計劃暨高屏實驗」,環境部14日表示,研究發現,500至1500公尺高空常溫暖的南風影響,使近地面低層大氣中的空氣污染物難以向上擴散。此外,地形效應引發的渦流現象,加劇污染物的滯留與累積,進而影響高屏的空氣品質。
如果是200至500公尺高空,環境部說明,PM2.5、臭氧及前驅物揮發性有機物(VOCs)濃度較地面更高,其中主要成分是具高反應性的烯類及芳香烴類化合物包括乙烯、甲苯和二甲苯,無人機搭載同樣高度的採樣分析結果也有同步掌握,後續需加強此類高反應性VOCs的管制。
另外,環境部表示,首次量測到高屏地區及背景大氣的全氟/多氟烷基物質(PFAS)濃度,相較於其他國家與近期國外文獻的平均值稍低。
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特聘教授林能暉表示,地形障礙、大氣環流跟本地排放是影響空污3項主要因素,過去環境部都在地面監測,高空中的污染物分佈則是透過模擬得出,本次實驗提供科學數據,舉例來說,石化工廠排放芳香烴類化合物存在於高空,而且濃度比在地面更高,將有助未來制定更細緻的空污防治行動方案,強化特定污染源管制。
環境部監測司長謝炳輝表示,明年實驗會擴大到雲嘉南地區,並與七海計劃都會區空氣品質同步實驗,並與國家太空中心簽署合作協議擴大環境應用。
他表示,未來規畫與NASA及其他國際夥伴合作,建立亞洲「空氣污染研究與監測中心」,並發展空氣污染衛星,更清楚瞭解空氣污染細部資料、境外傳送及本地污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