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樂壇已姓抖,無人再識孫燕姿
而把她們一同拍死在沙灘上的後浪,不是更有實力的歌喉,而是互聯網無情的迭代和年齡的參差。
2021年最讓我感嘆自己年歲已逝的瞬間,不是生日蛋糕上數不清的蠟燭,而是剛爲周杰倫學會打榜,轉身孫燕姿又以“冷門歌手”的身份被掛上熱搜。
冷 門 歌 手 孫?燕?姿?
當年大街小巷傳唱《綠光》和《遇見》的時候,這位新百倫可能還穿着開襠褲剛學會打醬油。
先有2019年豆瓣某網友驚天發言“周杰倫微博數據那麼差,爲什麼演唱會門票還難買”?
炸出了高齡粉絲們一夜之間把他送上超話榜一。
這也許是周杰倫拿過的最沒用的第一。
又來一個“冷門歌手孫燕姿”,難道00後的 QQ 音樂曲庫,會自動屏蔽那些曾經霸佔過90後播放列表的華語流行樂圈頂流?
你可能沒聽說過孫燕姿,但你一定知道“我排着隊,拿着愛的號碼牌”。
這不是網梗,而是每一個經歷過或沉迷過21世紀初華語流行樂黃金時代的人,都沒辦法無節奏朗讀的經典。
( 出自孫燕姿發行於2003年的專輯《The Moment》)
要說明孫燕姿在華語流行樂壇有怎樣的地位,只用看一件事——
周杰倫之所以沒能在出道當年拿到第12屆金曲獎的最佳新人獎,是因爲該獎項被孫燕姿捧走了。
2000年簽約華納唱片,當年就發行了首張專輯《孫燕姿同名專輯》正式出道,一曲《天黑黑》驚豔到放在2021年還是聽1秒立陷愛的程度。
在那個年代,衡量人氣的標準還不是微博粉絲數,而是絕對的音樂創作和演唱實力:
反映在專輯銷量、各大播放排行榜的名次、高含金量獎項的獲得/提名次數……
多少千禧年初的華語音樂學生黨粉絲們,省吃儉用幾個月才攢出一張演唱會門票錢。
現在粉絲們長大了,手頭富裕了,“冷門歌手”們卻不再開演唱會了。
何況孫燕姿本人2011年才學會使用微博(也是難爲大齡粉絲留下考古證據)。
孫燕姿向來以嗓音獨特,唱功紮實著稱,出道二十餘年一直保持着穩定高質量的產出。
人們想起她的只有音樂,只有音樂也就足夠。
( 真 · 拿獎拿到手軟)
從《遇見》到《開始懂了》,再到《半句再見》,每一首歌都陪伴了粉絲青春的某個特定記憶。
這種級別的歌壇一後,被冠上“冷門”的前綴,可想而知對一個時代的人來說是多麼荒謬。
新千年時代紅極一時如今又沒落的歌姬,不止是孫燕姿。
樂壇的“四大三小”天后,估計沒有幾個00後能夠數得清楚。
蕭亞軒應該最臉熟,畢竟她是成功泡到小男友的勵志姐姐代表;
梁靜茹只能用表情包給你勇氣。
“三小天后“認識的人應該更少,電眼教主張韶涵近幾年頻上綜藝,唱功和不老的顏值讓她多少維持住了一代歌后的尊嚴;
可愛教主楊丞琳當年是首個入圍三金(金鐘獎、金曲獎、金馬獎)的稀有藝人。
現在與她相關的新聞標題清一色的是極度消瘦的身材和“新晉浪姐”的過往私生活。
再往前稍稍,王菲、那英、莫文蔚之流,怕是都沒出現在00後的字典裡過。
隨風飄散的不僅是姐姐們的人氣,還有90後的青春。
把她們和我們一同拍死在沙灘上的後浪不是更有實力的歌喉,而是互聯網無情的迭代和年齡的參差。
被“熱愛105度的你滴滴清純的蒸餾水”洗腦的第5天,我很想完整地聽一遍《我懷念的》。
如果不擅營業還坐擁2000w+粉絲的孫燕姿叫“冷門”,那十有八九的歌手都只能稱爲“圈內一遊”。
(90後不是不上網 只是多半時間在當死屍)
照這個趨勢演進下去,S.H.E.、BY2過幾年應該查無此團,周杰倫都得某音直播唱歌才能養得起妻女吧。
隨便採訪一個街上最潮的00年 boy,大概80%會認爲王菲的成名曲是《匆匆那年》,身份是竇靖童的母親。
2005年,已經產出金曲無數的王菲淡出歌壇,那時年紀最大的00後還沒上小學。
2010年正式復出,同年就登上春晚演唱《傳奇》。
在北京五棵松體育館舉行了5場演唱會,開票10天預售1888萬,打破中國內地演唱會門票的預售記錄。
試問如今有幾位當紅 idol 離開互聯網3個月之後,還能被人們記起?
1998年的王菲與那英首次同臺春晚獻唱《相約1998》,成爲封神之作;
20年後,她們再度攜手站上春晚合唱《歲月》,送給她們自己,和見證過一切光輝的那一輩人。
說到底,不是他們的實力不如從前,而是追隨過他們的粉絲老了,不懂也無暇衝在互聯網社交平臺的一線維護他們的尊嚴。
論起在破舊的 CD 店裡淘專輯和操作古早 MP3,90後或許還有一定的發言權,要比打榜控評做數據,忙着養家餬口的老粉們先行告退——
不是學不會那一套,而是不在乎所謂的超話排名和冷門熱門,動輒十餘年的喜愛與追隨的分量,難以也不願被量化。
其實不是所有的金曲締造機都退隱山林了,各有所求,所以狀態不同。
佛系如孫燕姿,可以好幾年不開演唱會不發新專輯,更別提社交平臺圈粉博好感。
她只想好好過自己的生活,默默做優質的音樂。
當然也有在新生代霸場的樂壇,照樣混得風生水起的“老人”,比如張韶涵。
她是難得的“梅開二度”的藝人。
在經歷過《隱形的翅膀》和《公主小妹》的歌唱演藝兩開花的極盛時代之後,卻因爲種種個人原因事業跌到谷底。
再次盛開在衆人的視野面前,可能是那首將隱忍變爲正面出擊的《有形的翅膀》,也可能是一曲驚豔世人的純粹空靈至極的《阿刁》。
參加《歌手》翻紅,多次出席綜藝、活動的頻繁刷臉。
加上無敵的唱功、好皮膚好身材、凍齡生長以及逐漸彰顯出的強烈個人魅力,步步沉澱積累出的內蘊甚至讓她人氣更盛。
另一顆娛樂圈常青樹,是李宇春。
即便“超級女聲”早已無人知曉,李宇春仍是經久不衰的icon。
她的魅力一直是多元且前衛的,不需要改變就會被不同時代的孩子們無條件追捧。
屢次讓人眼前一亮的紅毯造型,先鋒的音樂創作能力。
她似乎總是站在時尚的風口浪尖,卻意外地維持住了市場和口碑的雙重認可,用“做自己”成爲不滅的偶像代表。
她們的盛衰,是個人的選擇,也是時代的取捨。
其實很多曾經置身於華語樂壇黃金年代的歌迷們,都會在互聯網興盛的近幾年,遇到數不清的迷惑瞬間。
打開各大音樂軟件的歌手排行榜,想看到熟悉的名字可能得往後翻好幾頁。
走進 KTV,發現想唱的(會唱的)歌單名字叫做“懷舊金曲集錦”,對流行何時離我們而去無從得知。
被電音和某音口水歌淹沒的品味,只能在凌晨12點的復古網抑雲中得到寬慰。
不是無法接受那些洗腦神曲,只是想聽幾首言之有物的歌,還得是老歌。
新舊更替是任何一個場域裡的倫常。
驚詫過後,對開篇那位小網友發現新大陸般推薦孫燕姿的“烏龍事件”,似乎也能理解。
畢竟我們上小學的時候,也很難聽懂張學友、劉德華、Beyond 歌裡大開大合的愛恨情仇。
90後們奮起直追,一夜之間把周杰倫送上榜首也好;
爲孫燕姿抱不平,怒回2011年的微博下“踩一踩”也罷。
屬於我們的經典不會從記憶中被剝奪,自然也不能轉嫁到別人的青春。
也許有人會在一波又一波的“巨星淹沒”事件中唱衰華語樂壇,宣稱中文音樂已死,對如今撕扯着我們的耳膜的口水歌大聲說不。
但我更寧願把這歸咎爲不同時代音樂審美的革新,不分高下,各守城池。
下一個十年,不一樣的羣星仍會熠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