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 漂亮混血兒

(圖/美聯社

新冠肺炎延宕許久的迪士尼大片花木蘭》終於上映了,卻有濃濃的政治味纏繞其身。除卻女主角劉亦菲支持港警的發言引發抵制,及人權團體抗議該片在新疆取景外,美國保守派批評該片是好萊塢中國政府「磕頭」。德州參議員Ted Cruz甚至揚言將提案禁止國防部租借設備給那些配合中國電檢的好萊塢片廠

隨着經濟起飛,大陸電影票房在過去15年間成長了35倍,達970億美元,成爲全球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市場。新冠肺炎迫使許多美國影院關閉至今,大陸市場因此可能躍居第一。目前美國本土票房只佔好萊塢收益的1/3,許多動作大片如2013年的《環太平洋》在大陸的票房甚至超越美國,在在顯示好萊塢不能放棄大陸這個成長快又大的市場。

好萊塢至各國市場攻城掠地在過去被自由左派批評爲文化帝國入侵,各國喪失主體性,曾幾何時,美國目前的反中情緒使得《花木蘭》格外刺目代表好萊塢屈從中國威權

我並不贊同,相反地,我認爲《花木蘭》是好萊塢拉攏中國觀衆最成功的一次。相較於過去動畫版異國風味,或是《長城》即使找張藝謀執導仍嫌洋涇濱,《花木蘭》全是西方製作團隊,包括紐西蘭女導演Niki Caro及Christina Aguilera主唱,而所有一線華語演員鞏俐甄子丹李連杰大秀標準英文,卻沒有太大違和感。好萊塢善用敘事結構及拍攝技藝,將中國傳說拍成符合西方思潮女性自覺電影,堪稱是中國爸爸和美國媽媽合產的漂亮混血兒

反觀大陸,儘管電影投資越來越大,但觀衆始終侷限於中國人,如《狼戰》80%的票房來自本地,無法打出海外。原因不就在審批制度限制創意,劇情索然空洞,無法產生跨越國界的共鳴?譬如着墨同性戀的《鬢邊不是海棠紅》硬在審批原則下被改成剿匪抗戰的革命情誼,失去原着展現人生磨難的苦澀。

如果說《寄生上流》代表了南韓可以拍出好萊塢電影,《花木蘭》則代表了好萊塢已有能力順應各國觀衆口味而客製化內容。也就是說,輔以技術與人才,好萊塢未來拍的武俠片可能比大陸自己拍得還好看。

所以,即便好萊塢受制於審批制度,但其奠基的產業優勢,假以時日,絕對比大陸電影更能受大陸觀衆青睞,甚至藉全球行銷通路把中國元素販賣到全世界,賺取票房。誰說在美中戰局下,這不是美帝利用文化產業優勢的攻堅呢?而中國傳說因此得以出海,形成流行文化,又何必在乎原生父母是誰呢?(作者爲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