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 女大生好眼力 發現「人獸形玉玦」

清華大學2名女大生到花蓮考古博物館實習,在北三棧遺址發現史前文物「人獸形玉玦」。(花蓮縣考古博物館提供/王志偉花蓮傳真)

清華大學2名學生利用寒假到花蓮縣考古博物館實習,在秀林鄉北三棧考古遺址一處休耕農地調查時,眼尖發現一塊僅約3公分的「人獸形玉玦」,推測可能前陣子下雨被沖刷而出土露出。花蓮縣考古博物館1日確認,人獸形玉玦是距今約2700年前,以花蓮豐田玉製成的珍貴史前文物。

館方將玉玦帶回清洗後,測量出高2.9公分、寬1.5公分,厚0.3公分,玉石來自花蓮產的豐田玉。人獸形玉玦在全臺出土約40件,多分佈在臺灣東部,花蓮連同這一件也僅有5件,因爲珍稀且昂貴,要具特殊身分的有錢人家才能擁有,考古界稱爲「威望商品」。

考古博物館長溫孟威表示,出土處屬北三棧考古遺址範圍內,是一塊休耕農田,還沒有經過考古發掘,這塊人獸形很小,2名女大生好眼力,「有些人研究考古數十年都沒有這個機會,真的就像是中樂透一樣」,學生也高興。

溫孟威指出,人獸形玉玦主要作爲飾品,這塊玉玦頭部已毀損,胸部被鑽了一個洞,推測因爲珍貴稀有,雖然受損,但持有人可能也捨不得丟棄,再鑽洞當成項鍊配戴,清理後暫置博物館典藏庫房。

溫孟威說,距今年代約3500到2200年前,一羣人在奇萊平原生活的文化現象,被定名爲花岡山文化。因爲花蓮產豐田玉,花岡山文化的人羣製作及使用大量玉器是最特別之處,說明了當時的人掌握到材料和技術,除了溫飽,也有餘力裝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