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經濟/擺地攤冷宮復活! 中南海角力「牽動」地方管理政策

記者任以芳北京報導

大陸地攤經濟是否能全面執行?政策突然大逆轉,多家重量級官媒背書,認爲地攤經濟不適合北京,讓地方政府陷入兩難決定。大陸知名經濟學者陳波接受《ETtoday新聞雲》訪問提出不同建議,他認爲「總理李克強的建議被外界過度放大,地攤經濟適合在每個城市推行,重點是一定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只要各地執法單位政策明確,一樣可以兼顧市容、刺激經濟。

▲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稱讚地攤經濟。(圖/翻攝CCTV Video News Agency)

地攤經濟爲何復活?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月28日這場中外記者會十分關鍵。當時針對扶貧相關問題,他提到「西部有個城市,按照當地規範,設置3.6萬個流動商販攤位結果一夜之間有10萬人就業。」依照時間推算,成都率先在三月份試行地攤經濟,也讓其他城市看到新希望。

今年大陸兩會期間也有委員提議鬆綁地攤商機,適當活絡路邊經濟,加上成都操作成功,相關指令在各地醞釀,都等着看兩會最高領導人的風向球。 李克強5月28日公開稱讚地攤經濟,《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成員、國務院研究室黨組成員孫國君5月29日特地解讀《政府工作報告》修改情況,強調在修改中又補充「合理設定流動攤販經營場所」,等於給各地執政者一個明確方向。

緊接着李克強6月1日視察山東煙臺,再次稱讚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的重要來源之一,媒體報導也全部倒向支持,正當外界觀望北京下一步將如何開放?政策突然大逆轉。

▲大陸央視銳評指出《地攤經濟不能一哄而起》 。(圖/翻攝 央視)

中共北京市委機關報北京日報》6日率先抵制發佈社評《地攤經濟不適合北京》,認爲北京是國家首都,要維持該有的形象秩序,不適合發展地攤經濟。央視銳評也跟進指出《地攤經濟不能一哄而起》,認爲擺地攤並非治百病良藥,不同城市有不同定位。北京市發出禁止擺攤規定,槓上李克強的點贊,外界分析,廣受好評的地攤政策已成爲中南海政治角力戰?

回顧大陸也曾靠地攤活絡經濟,最早始於改革開放時期,確實有改善失業潮。後來經濟起飛,城市形象被列爲考覈指標,流動攤商長期被嚴格控管和約束,部分業者寧可轉戰經營電商,不願被城管追着跑。2002年8月22日大陸國務院發佈《關於進一步推進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工作的決定》,因爲影響市容、治安等問題,地攤經濟被打入冷宮多年,再度被解鎖。結果又面臨同樣老問題,地攤經濟該擺在哪裡最合適?尤其,好不容易有新市容的北京恐怕很難又回到過去。

▲大陸學者認爲,地攤經濟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 。(圖/龍海市臺商提供)

考量擁有特殊政治、國際形象地位的北京,不該有煙火氣。外界有聲音認爲,就算是重要的一線城市,也需要經濟與人氣,禁止發展地攤經濟實在太過武斷,不該一刀切。疫情過後,更應該開放寬經濟活動,不能管太死,讓民衆安心出門消費餐飲零售業才得以恢復商機。

湖北武漢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者陳波接受《ETtoday新聞雲》訪問也表示,「總理李克強建議被外界過度放大,地攤經濟確實適合在每個城市推行,重點是一定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以人爲本,其他交由市場決定。」依照每個地方屬性,採取一城一策一區一策的靈活方式,大家依法辦事,禁止假貨販售、不衛生食材,明訂清潔費用等規則,管理規範越明確,地攤商機纔會繁榮。

▲2020 年大陸政府重要任務,全力拉擡經濟、改善失業率。(圖/記者任以芳攝)

如今,大陸有6億人口收入只有1千元人民幣,地攤商機被視爲生存靈藥之一。回想幾年前大陸「大衆創業,萬衆創新」概念橫空出世時,也難以獨撐經濟大局。疫情後各地景氣蕭條、失業率攀升,大陸政府推出新基建、降稅、地攤經濟、消費券等多項不同體量的政策,全力拉擡經濟,能否順利「保就業」、「保GDP」後續成效可再觀望。

延伸閱讀:

後疫情經濟/這城市有偶像包袱! 門面形象「大逆轉」地攤政策

後疫情經濟/貼膜BOY、三輪車重出江湖 18線城市地攤「遍地開花!」

後疫情經濟/擺地攤冷宮復活! 中南海角力「牽動」地方管理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