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奧本海默忽視女權、種族多元 歷史學者「政治正確」慘遭圍剿

席尼墨菲(飾演奧本海默)與艾蜜莉布朗塔特洛克(飾演塔特洛克)有激情牀戲。(圖/達志影像)

英國名導克里斯多夫諾蘭(Christopher Nolan)執導的戰爭片《奧本海默》,以傳記電影形式描述「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二戰期間於曼哈頓計劃研發原子彈的故事,才上映一週就開出全球票房1.74億美金(約54.9億臺幣),然而,學者譚雅質疑電影前20分鐘沒有女性角色臺詞,登場沒多久還是親熱場景實屬不當。

長期研究女性歷史的學者譚雅(Tanya Roth)日前看完《奧本海默》,在推特發表個人觀點,她表示這部3小時的電影,前20分鐘沒有女性角色講臺詞,而且出場才一分鐘就出現啪啪啪的一幕,並提及電影缺乏種族多元化的觀念,從前30分鐘沒出現有色人種,到整部片只有兩名黑人這兩點便可佐證她的看法。

文章曝光後,譚雅受到一面倒批評,網友直言這部電影重點在於呈現歷史,當時參與曼哈頓計劃的黑人本就不多,更表示其實根本不在意是否有女性角色,質疑譚雅追求政治正確。至於爲何一定要拍大尺度場景?導演克里斯多夫諾蘭受訪說過,奧本海默與塔特洛克(美國女共產黨員)魚水之歡過後,感情升溫不少,之後奧本海默更因而被懷疑是蘇聯間諜,也將人物性格刻畫得更加鮮明。

其實《奧本海默》一幕奧本海默應塔特洛克要求,在行房過程中,朗誦印度教三大經典之一《薄伽梵歌》的內容:「我現在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同樣引起印度教族羣不滿,就連印度中央訊息委員會官員馬胡爾卡也公開斥責:「它是針對10億印度教徒的蓄意攻擊」,同時質疑好萊塢有雙重標準,處理跟伊斯蘭有關的內容時相當謹慎,相反印度教便未受尊重。最後出品方在輿論壓力之下,已將相關臺詞剪輯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