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考歷史出題多推論 學者批:以政治私慾污衊考題

今年大學指考歷史考題單選第6題,出現民衆頭戴草籠遊街示衆是在什麼時代,歷史學者認爲,如此出題根本是在污衊歷史專業,因爲歷史講究事實,沒有可能與推論。(李侑珊翻攝)

指考歷史第11題同樣也是以推論的方式詢問考生,同樣引來學者批評。(李侑珊翻攝)

末代大學指考今(30)日進入最後一天,上午首科歷史考試出題,高中老師普遍認爲政治性高,單選題出現民衆頭戴草籠遊街示衆是在什麼時代,以及來自中南部的工人聽的臺語歌,反映的是什麼背景,更有文史題語境將臺灣與中國並列獨立。學者認爲,歷史講究事實,這些題目都是「可能」,是以一己政治偏見和私慾在污穢考題。

指考歷史單選第6題題目描述,同學們討論時事,主張「總統制」纔是真平等,但該生因言論遭警察拘留,且被繩子捆綁,頭戴草籠遊街示衆,後來以冒犯統治者的「不敬罪」被起訴,雖因他不到法定年齡而未被定罪,但仍遭到退學的處分。考題詢問這種情況最可能發生於何時的臺灣?答案選項包含:(A)臺灣民主國時 (B)皇民化時期 (C)二二八事件時 (D)美麗島事件時。

另外則有單選第11題,題目描述在一個深夜,在工廠旁的麪攤上,剛下工的工人相聚聊天,而黑白電視螢幕上,臺語歌手正唱着剛推出的新歌,傾訴離開中南部農村來到都市打拼的工人,思念家鄉的雙親和戀人的情懷。工人聽了,不禁流下淚來。這種景象最常見於下列哪一時期? (A) 1930年代日本政府推動工業化政策 (B) 1950年代政府推動第一期經建計劃 (C) 1970年代實施第二次進口替代政策 (D) 1990年代推動產業升級與經濟轉型。

單選第17題則是提到源自雲林麥寮的雷厝遺址文物,遺址年代距今約540到340年間,出題邏輯同樣如上,也是推論,題目寫着:「推斷這個文化以與中國有交流」。

另外則有多選與非選擇有大量題組以明清史來考臺灣,其中非選題共四大題,第一大題爲明代學者關於「東番」記載,三大題主題則是唐代、歐洲與近代史史觀描述,由此可見臺灣史與其他考題佔比相當。

論究今年的出題方式,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表示,歷史學的第一要求是真實,已發生過的事實,絕不能想像所謂「可能」,不是寫小說。

吳昆財提到,單選第6與第11題都是假設,都是沒有發生過的事實,歷史不能考假如,考題如此鋪陳,彷彿是出題老師在演穿越劇,因此建議出題者當電視編劇,製作歷史穿越劇,肯定名利雙收。

「既然是推論,選第6題的答案乾脆列一個E選項,民進黨執政時期,沒有發生的事實,大家都可以想像。」吳昆財強調,歷史學絕對不能以「假設」來問學生,更不能當考題,「這種考題是不懂史學的外行人出的!」

對於考題中不斷出現臺灣與中國並列的陳述方式,吳昆財直言,這種考題是污辱歷史教育,是以一己政治偏見和私慾的污穢考題,想要擡舉臺灣與大陸的對等地位,目的想要建立臺灣主體性,「他們都搞錯一個概念,臺灣每個人都有主體性,本土意識與主體性更不代表臺獨,有主體性也不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