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贏南韓!表現很落漆 一文讀懂臺灣與雙語國家的距離

(攝影/蕭芃凱,今週刊提供)

走進桃園平鎮區義興國小的教室,老師在臺上一步步講解勞作製作流程,臺下一位外籍老師正忙碌地在學生的座位間穿梭,查看這些小三學童有無正確理解臺上老師的中文解說,並以簡單英語給出指引。

場景,切換到臺南安平的一所國小。「Which one is ocean, Jay ?」、「What do you see in this picture ?」踏入西門實驗小學,漫步在由片片紅磚外牆砌成的低矮建築羣間,陣陣孩童上課的提問與嬉鬧聲傳進記者耳裡。

西門實驗小學與義興國小一樣,推行雙語教學有4、5年。「許多人看到我們的教學現場,第一個問題都是:這是不是補習班教的?」西門實驗小學校長呂翠鈴笑着表示。

深耕雙語接軌國際

臺灣依賴外貿 英語力將左右經濟發展

問及是什麼樣的「信念」,得以凝聚西門實驗小學全體老師在推動雙語教育上的共識,呂翠鈴的回答簡單卻扼要:「我們是爲了學生的未來而教。」

「這對臺灣未來至關重要,如果臺灣要與新加坡、香港等區域金融中心競爭,它必須同時在企業與教育系統層面進行。」說話的是臺灣美國商會執行長魏立安。彷彿有默契一般,一位是外商代表,一位是國小校長,兩人不約而同地,談到了臺灣的「未來」。

在兩人眼中,這座島嶼的未來,無論在總體經濟層面或個人生涯發展層面,能否保持高度的競爭力、能否有足夠的韌性與彈性,都與是否精熟一個關鍵能力密不可分,這個能力叫做「英語力」。

根據多益(TOEIC)臺灣區總代理忠欣今年3月針對臺灣中大型企業的「求職者外語職能管理調查」顯示,有近六成企業表示,與過去三年相比較,公司重視英文程度有所增加。

攤開臺灣近五年的多益考生分數,對比周邊中、日、韓鄰國的起起伏伏,臺灣從2016年平均534分,一路穩定向上,到2017年的544分、2018年的554分,成長到2020年的564分。

與亞洲鄰國相較,2020年臺灣多益平均分數爲564分,頂多算是中等水平,不僅落後香港的589分、馬來西亞的634分,更大幅落後韓國的683分。

歸咎長年「投入」不足

高三生聽讀優於寫說 教學成效遭質疑

臺灣員工英語能力的「產出」不佳,若要細究原因,部分或可歸咎於長年「投入」的不足。

根據師範大學英語系於去年發佈一篇比較東北亞四國(臺、中、日、韓)英語教育政策的論文,臺灣在國中、國小的英語教學單字量,乃至國中的英語授課時數,都位居四國之末。

2018年底,行政院頒佈了「2030年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以「厚植國人英語力」與「提升國家競爭力」爲兩大政策目標,期許在2030年將臺灣打造成爲雙語國家。

然而,就在雙語政策相關細則陸續頒佈、各級學校紛紛響應之際,種種挑戰與質疑也隨之而至。

曾在新加坡任教、過去1年半在全臺各地協助國中小發展雙語教育的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教授林子斌,接受本刊專訪時,直言雙語國家政策仍有諸多待克服的問題,例如「教學現場到底應該長什麼樣子?站在一個家長的立場,小孩會從雙語教育中具體得到什麼?政府仍然講得不夠清楚。」他表示。

此外,林子斌坦言,目前雙語教育最大的挑戰仍是「師資」。他以臺北市爲例,理論上,臺北市享有比其他縣市更多的雙語教學人才,「但過去2個學年度,臺北市聘請雙語教師都沒有聘足。」他認爲,箇中關鍵可能出在政府目前對雙語教師的英語門檻要求過於嚴苛。

面對外界對雙語政策的種種憂慮,國發會主委龔明鑫接受《今週刊》專訪時坦言,語言教育的推動需要時間,「2030年,只是雙語國家的另一個起點,而非終點。」但無論如何,隨着臺灣與國際連結的持續深化,如何有效提升英語力,已然成爲下一世代,乃至全體國人的必修課題。

更多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週刊》(第1299期)

《今週刊》(第129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