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中國臺北」風波反映兩岸間的鴻溝及臺灣社會的撕裂(朱志羣)

陸生團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大四生宋思瑤祝賀中國臺北隊,引發親綠支持者不滿。(圖/本報資料照)

來自中國大陸7所高校的40名師生11月27日至12月5日赴臺灣參訪交流,總體非常順利。大陸學生彬彬有禮,落落大方。團中有馬龍、楊倩兩位奧運冠軍,成爲關注焦點,所到之處,大受臺灣民衆歡迎。北京清華大學學生彭弋航,氣質出衆,被人稱爲「神仙姐姐」,也受到追捧。這次大陸師生訪臺及其「馬龍熱」帶來的效應給低迷的兩岸關係帶來一絲曙光。

然而,訪問團在臺中洲際棒球場體驗棒球時,來自復旦大學的女生宋思瑤接受媒體採訪,祝賀「中國臺北隊」 勇奪世界12強棒球賽冠軍,遭到綠媒和一些民進黨政客和親綠人士抨擊。他們以此爲由,反對中國「統戰」。隨後訪問團去臺灣大學和新竹清華大學時,受到一些學生的抗議,他們高呼「這裡不是中國臺北」、「兩岸一邊一國」等等。臺灣陸委會揚言要對邀請師生團來訪的馬英九基金會開鍘、做「行政處分」,甚至要禁止馬英九基金會6個月到5年不得再邀大陸團來臺。

這次「中國臺北」風波反映了兩岸之間的鴻溝以及臺灣內部的分裂。

爲什麼當一名陸生祝賀「中國臺北」隊獲得冠軍時,有人覺得這是統戰,無法接受?

在中國大陸,臺灣被看成是中國的一個地方政府,一個省。在臺灣,由於多年來的「去中化」教育和政策,「中國」這個名稱已經成爲敏感詞。大多數臺灣年輕人認同的是「臺灣」而不是「中國」,更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年輕人大多稱對岸爲「中國」,很少人像父輩或祖父輩一樣稱「中國大陸」,因爲他們從小受的教育已經沒有大中國這個概念。

在國際體育賽事中,臺灣的正式名稱是「Chinese Taipei」。國際奧委會官網只有英文和法文版,用的都是Chinese Taipei ,沒有正式的中文翻譯。 兩岸各自表述,大陸用的是「中國臺北」, 臺灣用的是「中華臺北」,多年來相安無事。那位大陸學生祝賀「中國臺北」隊獲得冠軍,並無惡意,而且是在接受採訪時說的,沒有綠營媒體和人士所指責的故意「矮化臺灣」甚至「侵門踏戶」。

其實說白了,有些所謂「中華民國國民」根本不認同中華民國,將「中國」視爲外國。他們不接受「中國臺北」,也不喜歡「中華臺北」。他們要的就是「臺灣」,認爲臺灣是一個獨立的國家,跟中國沒有任何關係。這種認同差異已經成爲兩岸之間一道深深的鴻溝,兩岸關係也進入一個惡性循環。

另外,臺灣社會在兩岸關係問題上高度撕裂,要取得共識難於上青天。執政的民進黨完全依美抗中,對兩岸交流設置重重障礙,甚至不惜違憲,宣稱兩岸是互不隸屬的兩個國家。

中國國民黨反對臺獨,希望通過兩岸交流促進和平,避免戰爭。但國民黨內部也有所謂親美派、和陸派和本土派。親美派更注重經營跟美國的關係,和陸派希望親美和中兼顧,而本土派則以臺灣盤根錯節的地方勢力爲主,雖不主張臺獨但對兩岸關係態度曖昧。

現在的國民黨高層基本屬於親美派,對兩岸交流不夠熱絡。這次「中國臺北」風波後,國民黨籍11名立委12月6日齊聚相挺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在記者會上大聲支持基金會繼續辦交流,並怒轟民進黨政府阻礙兩岸交流。還有一些立委雖沒有出席記者會,但也表示支持兩岸繼續交流。國民黨最高層到目前爲止還沒有公開發聲支持兩岸繼續交流併力挺馬英九基金會。

當然綠營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 雖然民進黨總體抗中反中,或是膝蓋式「縫中必反」,但也有部分綠營人士比較開明,願意與對岸交流,屬於交流派。這次大陸師生團訪臺,部分綠營人士也表達歡迎或樂觀其成。

一場「中國臺北」風波讓人看到了臺海的洶涌波濤和深層矛盾,也提醒兩岸政府和民衆必須面對歷史與現實處理兩岸關係。國民黨籍的前立法院長王金平日前拋出新兩岸論述,主張「兩岸治權互不隸屬,主權同而不分」,試圖在歷史和現實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並以此爲契機共創兩岸和平。這個務實的論述值得兩岸政府和民間及所有關心兩岸前途的人借鑑和深思。

(作者爲美國巴克內爾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係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