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在「競爭共存」大國下之臺灣生存(陳奕璇)

美日首腦聯合聲明提及臺灣問題激怒北京後,日本首相菅義偉國會議員表示,和平解決臺灣問題是一貫立場,日本不會軍事介入臺海衝突。(圖/美聯社

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後,其事務官員對臺態度亦有走向「戰略清晰」路線。而日前白宮印太事務官坎貝爾(Kurt Campbell)將美國對臺政策拉回「戰略模糊」的基調。坎貝爾認爲假若臺海發生戰爭的話,華盛頓無法保證臺灣安全,並認爲在維持現狀下才可避免臺海戰爭爆發,這是美國對臺政策的長期立場。過去川普在基於地緣政治與遏制大陸考量下,結合美日印澳四方合作下,將臺灣作爲印太戰略的重要核心。假若美國戰略清晰,將提高大陸加速攻克臺灣的機率,使第一島鏈恐被破解,這等同宣示美國封鎖共產主義的失敗。有鑑於此,總統拜登將會維持美國對臺政策基調,未來也不會有太大變化。

美國對臺戰略模糊是長期的目標。自臺美斷交後,美國雖以國內法制定《臺灣關係法》,維持臺美非正式關係,但始終未曾承諾將保衛臺灣。1982年美國總統雷根提出《對臺六項保證》並未明確承諾「將使用武力保衛臺灣」。同時,2001年小布希只說過提供武器給臺灣,是幫助臺灣防禦自己。即便對臺最爲友好的川普,任期內通過《臺灣旅行法》、《亞洲再保證倡議法案》、《臺北法案》及《臺灣保證法》,但卻說「中國知道我們要做什麼」等對臺政策模糊不清的用語。美國曆任總統外交辭令中,對臺政策就是維持「戰略模糊」的現狀,但在不對等的相互認知中,臺灣當局卻一廂情願認爲臺美關係大有進展

2021年2月,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的《美國、中國與臺灣:預防戰爭的戰略》報告提到「美國沒有責任要保衛臺灣」,因臺灣不屬於美國國家利益範圍。美國只是鑑於價值意識民主人權維護臺灣,並且提供臺灣援助與合作,但不代表有責任必須護衛臺灣。

美國對外政策雖一度因911恐怖攻擊後轉至中東,其後當大陸前國家主席胡錦濤提出要「和平崛起」,立即引起美國等民主國家的高度警戒。大陸雖認爲這一概念是以和平相處五原則爲基礎上,倡議大陸願與世界各國合作,但依舊無法說服各國。

就此日本率先提出印太戰略的初步想法。首相安倍晉三提出「沿着印度洋太平洋地區建立自由繁榮之弧」,並且在與尊重自由、民主、法治普世價值之國家成立「民主鑽石」同盟。安倍兩次任期以印太民主國家爲盟友,以「民主」與「非民主」作爲合作標準。當歐巴馬提出亞太再平衡政策,美國正式重返亞洲,進而鞏固亞洲民主同盟。

美國對中政策是處在「圍堵」與「合作」的搖擺狀態,因美國意圖在地緣政治聯合民主陣線以防大陸影響力擴增,並在競爭與合作態勢調整對中立場。臺灣是大陸核心利益,美國對臺戰略模糊有利轉換立場。而美中關係未來將處在「競爭共存」狀態下,臺灣政府若不看透這點,致使臺灣過度依賴美國,反而被牽制在大國競爭格局中而風險激增!(作者爲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高級助理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