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海鯤號下水典禮的深沉思維(辜存柱)
國造潛艦「海鯤艦」28日進行命名及擲瓶儀式,有眼尖民衆發現,帆罩外殼凹凸不平。(本報資料照片)
在潛艦國造的政治口號下,政府持續注入巨大的國防資源,自制潛艦終於在民國112年9月28日舉行所謂的「下水」儀式。這是與國內、外所有造艦專案不相同的典禮,只有命名,沒有正式下水。下水應該讓新造艦艇滑入水中,表示造艦已完成艦體及大部份動力系統及戰鬥系統主要裝備的安裝,可以靠泊岸邊,進行下一里程之艤裝工程。然而此一「海鯤軍艦」儀式,只有命名,沒有下水。政府實應公開說明造艦進度,而非爲企求獲取政績虛名,讓大衆陷於不知的莫名狀態。
潛艦國造專案,已經推展多時,蔡總統執政後,更投入大量資源,積極推動。如今,這看似已經有所進展,實際上觀察,目前距離真正下水,仍然漫長。這將要面臨一系列之功能測試及驗收,始能完工,由海軍正式接艦。畢竟這是一艘作戰艦,除了一般接收測試外,還需要經過系統工程測試、靠泊測試、海上測試及作戰測試評估等過程。國內沒有潛艦製造的經驗,更無系統整合能量,一切都須要仰賴國外承商移轉工藝技巧及專業技術。
然依據臺船負責人「下水」儀式舉行表示,潛艦的自制率已達百分之四十。不禁存疑,這自制率是如何估算?所有的戰鬥系統及推進系統都是向國外購置,故此一自制率估算太過於膨風。造艦工業特別需要依靠許多實驗數值及工程實務,沒有經年累積的經驗,就會產生嚴重設計錯誤後果。通常造船廠只是艦船的承製者,設計則是另一專業工程領域。目前依官方的說法,可知「潛艦國造」專案,關鍵系統分別從各處購置、均未經過組合測試、量測調校及完整水下驗證,此將嚴重考驗該艦之作戰性能。例如:艦體磁性測試與消除磁性、噪音量測及消音,就會面臨極大的挑戰。若建造出來的潛艦,噪音過大,不僅影響自身偵測能力,反而會變成一顯著的水下目標。
傳統動力潛艦也像一般水面作戰艦,只是一作戰儎臺,它雖擁有隱蔽的優點,但也有機動力不足、偵搜幅度有限、指管能力差、協同作戰能量不足、武器酬載有限及再補給困難等諸多弱點。這也是1942年中途島海戰期間,日本海軍潛艦部隊無法先期攔阻美國特遣艦隊的原因。二戰太平洋戰場,美國同時採取連續性及累積性兩種戰略:連續性的戰略以跳島的登陸戰,逐步攻佔西太平洋諸島,以逐步接近日本本土;累積性的戰略則以空中轟炸、海上佈雷及潛艦的阻絕爲主,這須要經過長時間逐次累積戰果,始能顯現戰略目標之達成。所以,潛艦扮演的僅是累積性戰略角色,不是一般人所認知的萬能戰艦。以目前建造的潛艦噸位及性能預判,想封鎖約240公里的宮古海峽或打擊對岸航空母艦,只能淪爲口舌之快的言論,欠缺海軍作戰及整體戰略的思維。然而我們把這一般的海軍造艦計劃,予以特殊化,甚至提升到國安層級,只考量政績的宣傳,企圖一步登天,此勢將壓縮或甚至損害逐步踏實的國內造艦科技。國防自主應該依據國家的工業實力,分階段提升能量,這纔是落實技術工業的路徑。
從最近俄烏衝突來看,即可體認到戰爭型態一直在快速且多樣化地變動着。就未來可能的臺海防衛作戰環境而言,它的特徵是預警時間短、縱深淺、決戰快的作戰型態,快速的作戰節奏將使潛艦這類需要較長時間,以累積戰果的儎臺,效果大打折扣。臺灣海峽屬於大陸棚的淺水區,潛艦無法阻滯兩棲或三棲的進犯,因爲淺水區,並不是潛艦的主場。就海軍均衡兵力的發展,我們是需要潛艦,但是潛艦不是萬靈丹,且花費如此龐大的人力、物力及財力,就值得深入評估。四年前,美國的智庫學者,就建議停止潛艦的建造計劃,其從現實面及戰略面探討,檢討建立如此能量有限、數量不足及需要長時間造艦之兵力,值得深思!(作者爲美國應急管理協會臺灣代表)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