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與其漲基本工資 把餅做大才是重點(賴正鎰)

勞保局統計,基本工資6年來上漲26%,勞工經常性薪資卻僅成長7.6%。(本報資料照片)

民進黨立委賴惠員在立法院質詢勞動部長許銘春,「物價飆高,勞工難以負擔開支,盼調整基本工資月薪至2萬8000元」,許銘春在答詢回覆「如果個人可以決定,我支持」。雖然是簡單的對話,看似爲民請命,但應該先考慮基本工資在今年元月纔剛調過第八次,若明年還要再調升,如此密集調整,到底「爲何而調?爲誰而調?」。

全球在新冠疫情肆虐3年多來,期間貨幣擴張寬鬆,造成全球通膨,疫情也使得海運塞港,國際貨運船隻貨櫃缺貨,運費飆漲導致物價上揚,石油與鋼筋,黃豆玉米等飼料漲價,能源成本的上漲,而打了超過一年的俄烏戰爭至今還無解,全球物價指數攀高,讓人吃不消。美國CPI消費者物價指數推升到40年來最高點,通膨壓力頂天,聯準會不斷升息挽救通膨,美元升值,相對也造成其他國家的貨幣貶值。

儘管美國總統拜登日前才簽署文件正式宣佈結束COVID-19的國家衛生緊急狀態,我們纔在高興竊喜,全球新冠疫情即將結束,且根據美國勞工部最新公佈數據顯示,3月未的季調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年率從此之前的6.0%大幅下降至5.0%,儘管美國3月通脹加速降溫,但至今仍處於高點。

我們看到國人的家庭與餐廳每天幾乎都會用到的沙拉油、雞肉、豬肉、雞蛋、麪粉等食材漲價,連一片炸雞排也都要接近上百元,甚至更貴,幾乎是3年前的1倍價格。

再看電價,政府4月起漲電價,平均漲幅爲11%,民生用電平均每度從2.61元漲到2.65元,漲幅約2.6%;產業用電平均每度從2.91元漲到3.38元,漲幅14.2%,卻苦了租屋族,因爲現有合約到期後就要調漲房租跟電價。

這些基本的原物料價格上揚,加上政府接連調升水費及電費費率,都是直接導致民生消費的漲價。從主計總處公佈我國CPI消費者物價指數來看,臺灣3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雖只有2.35%,但仍高於警戒的2%。

我相信,大家都記憶猶新,7年來不斷調高基本工資,今年元月起再度調整基本工資,從7年前的2萬8元提升到2萬6400元,調幅約達31.9%;時薪也調整8次,由120元提升到176元,調幅約46.7%。

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在去年12月就根據去年及預估今年的CPI消費者物價指數、GDP經濟成長率等條件,經勞資雙方代表溝通下做出的調整,既然已經參考今年的物價指數調整過,爲何又說要因爲物價高漲,而必須再度調高?前後有點說不通。

去年11月主計總處預估今年GDP經濟成長率爲2.75%,才過三個月,今年二月下旬馬上就提出最新數據,下修爲2.12%,今年既然經濟成長率不升反降,外界不懂爲何現在纔剛過第一季,就又急着想要調升基本工資,更讓人很難不去聯想到是否與今年底就要進入大選年有關。「一面抹壁雙面光」,政府極盡可能的做到討好勞資雙方,以兩邊都不得罪爲原則,但如此密集調整基本工資,卻可能是「顧此失彼」的三輸局面。

薪資爲構成生產成本的重要因素,在「總體經濟學」中的「價格/工資螺旋理論」是一種解釋工資上漲與物價上漲/通貨膨脹之間因果關係的宏觀經濟學理論,工資上漲會增加可支配收入,從而增加對商品的需求,並導致價格上漲。可見薪資上漲速度太快,不見得就是好事,美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現在美國大範圍缺工,薪資加速上漲,經濟學家擔憂釀成物價螺旋式上漲,無助通膨控制。

進一步想,老闆賺錢了,分享給員工,這是天經地義,自然會主動幫員工加薪,根本不需要政府來強制,但前提是營收必須要有成長。薪資增長雖然可以讓勞工可應對高漲物價,是許多面臨物價上漲但薪資停滯的國家,十分期盼的正向循環,但現在薪資增長反而成爲幾個月內對市場的最大影響。

但退一步來說,企業若一再被迫調高基本工資,加上明年勞保費率(含就保)已確定由11.5%調升至12%,健保費率也可能調升到6%,人事成本及勞健保、勞退等,企業的負擔加重,更讓業主吃不消,有的甚至可能在還沒有景氣復甦,恢復營收之前,在不堪負重之下,選擇結束營業,資遣員工,造成更高的失業率。

我們也可從勞工角度思考,勞工也擔心因爲基本工資的調升,投保勞健保的級距也隨之調整,造成勞健保的保費提升,調薪後增加那一點薪水,就貢獻給政府了。當基本工資調漲影響到企業競爭力時,經濟發展將會衰退,衍生的龐大社會問題,將致使政府在社會福利及房貸利率補償等經濟損失的支出增加更多。

儘管經濟部及勞動部考量部分國內產業受疫情衝擊,尚未完全恢復,接連兩年都提出「受疫情影響事業基本工資補貼方案」,只是執行率有待考驗,還有很多經營困難的企業根本無法獲得補助。

我認爲,現在不是調整基本工資的好時機。全球經濟景氣正要開始復甦,但通膨仍處於高位,景氣還處於未明階段,政府卻只想着要調升基本工資,而不先去思考更全面的救經濟,提高內需與建設等政策。我們嘆息的是,政府難道沒有考慮到調薪可能造成物價上漲,反而被更大的通膨吃掉的問題,背後是否隱藏着更大的經濟衰退危機。

政府不能老是做這種「頭痛醫腳」的糊塗事,光靠補助,那形同是「眼睛痛,塗眉毛;肚子痛,塗肚臍;牙齒痛,塗下巴」,我建議政府應該要設法解決高物價,控制原物料成本的飆升,讓萬物齊漲的問題得到解決,更要趕緊擴大內需建設,鼓勵民間企業投入更多建設與投資,並推出刺激消費政策,把餅做大,提高人民所得,纔是重點政策。

(作者爲全國商總主席)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