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1922與國軍(賴榮偉)

蔡英文總統在國家口罩隊結束任務後,前往後備指揮部表揚支援官兵,而國防部繼快篩國家隊後。又成立1922國家隊。(本報資料照片)

國防部不僅受命派員支援「快篩國家隊」生產新冠肺炎快篩劑;國防部長面對立委質詢時也證實,國防部受命動員千名有大專學歷、電腦專長、EQ高「耐罵不回嘴」的軍士官成立「1922國家隊」專線接聽電話,爲期2個月。

其實,國家安全的概念早包括非傳統安全,不僅傳染病威脅,環境安全的諸多威脅已讓國軍協助救災的角色,從被動接受申請、支援轉變爲主動、協調執行。制度運作上,法源於《國防法》中涉及人民生命、人民安全以及全民國防等條文、《災害防救法》(第31條、第34條)、《國軍協助災害防救辦法》以及此次動員支援「快篩國家隊」與「1922國家隊」的《傳染病防治法》(第17條)。制度運作看起來合理且行之有年,但並非無爭議。

首先,影響戰訓本務。救災與防疫支援常態化時,必然影響軍隊的訓練。此等工作必然帶來超前部署、預置兵力等,資源錯位與浪費之質疑不會沒有。支援也將打亂軍隊日常工作與作息,人員事後加班處理,若加上支援頻繁與時間一長,恐導致軍心渙散與軍紀變差。

軍隊非救災與防疫的法定或權責單位,本不宜扮演主導角色或浮濫參與甚或取代相關公部門原有職責。若政府過分依賴國軍參與,相關部門職責與能力將因此麻痹、怠惰而荒疏,不符專業分工之運作原則,同時亦會影響國軍建軍任務與訓練成效。

再者,經費使用的爭議。針對防救災以及防疫支援,國軍必在受命後動員人力與物力,經費支出必由年度國防預算項下檢討支應,恐有排擠它項預算之爭議,比如國軍武器裝備的維護與檢修等。國軍甚而被視爲低廉或免費資源,在軍方几乎全數吸收支出的情況下,容易形成政府怠惰,甚而產生「反正不是我的錢」的資源浪費情形。運用國軍本就是一個高成本的救急方案。軍方以作戰爲首要,天災、疫情與戰爭所面對的敵人雖不同,但所遭逢的危害情境卻相同,若有萬一,國防出現真空將牽連整個國家與社會秩序瓦解。

最後,資源及專業的爭議。作戰專業本就與防救災、防疫專業不同。國軍可提供必要支援,但國軍主要能量在於軍事任務。因此,國軍雖有超強的動員能力,但其人員、訓練與裝備與防救災、疫情防治等條件並不符合,換言之,支援過程可能出現高成本、低效率的情況,暴露在高危險情境下,所帶來的人物損失、心理恐慌,更造成軍心渙散、軍紀惡化,影響國防與社會。若在軍隊日常訓練強化防救災、防疫能量,又恐有「本末倒置」之爭議。如何權衡、合作與分際,實宜政府與社會一起對話與思索。

養兵千日用在一時,一時鬆懈恐會導致未來難以扭轉之遺憾,尤其當前臺灣海峽又被視爲世界大戰的熱區。長年無戰事,整軍備戰之努力易被外界所忽視,但救災與防疫績效卻可立即明顯亦見,贏來政治高層與外界之關愛,也贏得獎勵與晉升,惟環境文化若形塑於此,國軍將忽視作戰本務。(作者爲龍華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