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消滅就業 AI的可怕詛咒(吳子規)

(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套用「共產黨宣言」關於「消滅家庭」的名言,「消滅就業,連極端躺平、終身啃老的人都對AI的可恥意圖表示憤慨」。然而AI釋放出來的趨勢就是如此,人類與其用雙手阻擋大海的怒潮澎湃,不如順應這個趨勢,讓所有人都共享AI創造的財富,再也不必爲就業而焦慮。

過去的技術進步,只是把人從低效行業解放出來,進入高效行業。如馬車伕讓位給駕駛員,農夫讓位給技術工人,藍領讓位給白領。就業結構發生變化,體腦消耗下降,但就業的總量和體腦的需求大致不變,然而,這次AI的革命是直接生產出人來,它不在乎勞動的需求,直接進行勞動供給側的革命,不管勞動的需求有什麼變化,AI都可以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更完美的質量,直接取人而代之。過去技術進步對勞動者的安慰是,消滅舊的就業,會產生新的機會,現在則是AI拍拍人類的肩膀,老兄,一邊涼快去,我們可以比你們幹得更好。可不是嗎,無人駕駛正在取代駕駛員,技術員被AI取代,醫生、律師、文秘的活大部分都被chatGPT攬去……。甚至AI還在用人工子宮,覬覦插手人類的再生產過程。人類現在還佔領着生產AI的陣地,但是,可以肯定,用不了多久,機器人就可以生產機器人了。人類今天還可以說,創新這個人類智慧的結晶,可不是AI能在未來幾十年中可以替代的,但不要忘了人類進化幾千年,最有創意的圍棋不是被阿爾法狗的幾小時自我學習所碾壓了嗎?這纔是AI對人類的最大威脅,不是它出於自己的快感,控制和主宰人類,而是它徹底否定和顛覆了人類幾萬年進化賴以存在的根基,把人變成無所事事,渾渾噩噩、到處閒逛的幽靈。

面對這樣的趨勢,再繼續堅持充分就業,實在是抱殘守缺,顢頇迂腐了。唯一可行的選擇是讓使用AI的企業,按其所節省的用工,折價支付給提供AI的企業,財政再對這部分收入徵稅,轉移支付給失業家庭。隨着AI的財富效應逐步溢出,失業家庭補貼相應增加,直至有一天絕大多數人不再需要工作,就能獲得基本生活保障。在那樣的社會中,喜歡從事創造性勞動的人去工作,不喜歡的人出了子宮就可以頤養天年。工作不再是爲了物質生活,因爲沒有經濟壓力,愛幹不幹沒所謂;但一定爲了精神生活,因爲創造賦予生活於意義,喜歡乾的人享受爲人類創造的愉悅。這不正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共產主義社會嗎?沒想到幾千萬人拋頭顱灑鮮血,想要實現、卻仍未實現的目標被AI不聲不響地攻佔了。

鑑於AI領先的都在境外,所以中國面對嚴峻挑戰,如果再想建立有形或無形的長城,將人家攔截於國門之外,那這個民族就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因爲攔截不可能成功,而且攔截越久,國內外商品價差就越大,每個人被迫發出的最後吼聲就越來越變味。按照經濟學理論,商品價格應該爲商品的變動成本所決定,也就是原材料、能源和勞動力;而原材料和勞動力的終極拆分還是勞動力,一旦未來的能源取自非常低廉的太陽能和核聚變,勞動力又被機器人取代,產成品價格非常可能變得微不足道。此時,中國靠996、007維繫的低工資成本優勢將不堪一擊,當國人拿着人家價廉質優很多的產品,他們一定會發出最後的吼聲,「他媽的!」但這不僅是憤怒,更是佩服和譴責,這纔是最大危險。

走出這個困境的選擇首先是加快自己的研發速度,但是很遺憾,在很長時期內可能都看不見隧道盡頭的光芒。另一個是融入AI時代世界經濟的大循環中去,畢竟咱最早將「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寫上自己的旗幟,作爲帶頭大哥,接受他們的規則,參與他們的循環原本無可厚非。這就需要估算AI消滅就業的速度,大幅度削減行政與援外開支,增加對失業家庭的轉移支付。儘管支付境外提供AI服務企業的費用也不可小覷,但比較不參與國際循環,聽任國內外差價拉大,並在未來某個時點引爆,這個代價無論如何是必需和值得承受的。(作者爲大陸大學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