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限核協議無法改變伊朗制霸中東的戰略目標(陳清泉)

伊朗核電廠操作室。(圖/美聯社)

伊朗總統羅哈尼爲換取美國解除經濟制裁,表態將持續就恢復2015年和「五常+1」在維也納簽署限核協議進行談判,直到達成最終協議。此項限核協議因美國前總統川普於2018年5月宣告退出並加強對伊朗經濟制裁力度而加深中東局勢的不確定性。溫和派羅哈尼政府同意在維也納進行談判,並不代表中東緊張情勢會因此變得緩和,每個國家基於生存目的,都有其戰略假設,伊朗也不例外。

地理上,伊朗鄰接阿富汗巴基斯坦土庫曼坦、土耳其、伊拉克、科威特,隔波斯灣遙望沙烏地阿拉伯德黑蘭當局根據國家所處地理位置所設定的地緣政治密碼,深深影響着國家的外交政策和安全戰略。在地層次上,排除邊境安全威脅,必須維持足以與伊拉克等鄰接國家競爭的武力;區域層次上,制霸中東,最大的假想敵就是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屬於地區性國家,欠缺全球層次的戰略,美伊長期交惡,促成與俄羅斯結盟,依賴莫斯科當局提供防衛軍備

在中東地緣政治板塊上,敘利亞、伊拉克、伊朗、以色列等四個國家,在國防武力上彼此較勁,近年來則不斷加強其中、遠程飛彈攻擊能力,並以此作爲的軍事恫嚇手段,強化其對外的政治攻勢,從而構成新的「飛彈圈」,直接衝擊中東的安全與和平。當中,以伊拉克與美國交好,伊朗、敘利亞和俄羅斯結盟,各國的飛彈攻防能力都仰賴美俄,無形中,美俄成爲中東地區的「影武者」。

面對「飛彈地理」的衝擊,除了上述四國外,中東其他可能遭受飛彈威脅的國家,確保國家安全的途徑,只有下列四種策略選項

其一,發展核武,以核武來進行嚇阻。最能產生嚇阻效果的就是核武策略,但容易引起國際社會的制裁乃至反制。其二,自行研發彈道飛彈,提高飛彈的數量和攻擊力度,使本國與潛在威脅國的實力相當。其三,發展飛彈防禦系統。這種策略表面看來雖然能夠降低軍備競賽機率,卻必須取決於潛在威脅國的反應,一旦陷入「安全困境」,就很難免於軍備競賽。其四,發展不對稱戰爭能力,研發殺傷力不強,成本低廉,但命中度高的小型飛彈,不失爲可行之道。

伊朗自1979年宗教革命後轉化爲神權國家,自什葉派政權成立以來,國家戰略目標就是要制霸中東,從而設定與遜尼派的沙烏地阿拉伯和以色列爲假想敵,因此,在上述四種選項中,選擇發展核武,以核武進行嚇阻,反而招來國際制裁,讓伊朗經濟低迷、民生困頓。對西方國家而言,依據限武進程執行的進度,決定解除制裁的程度;對伊朗言,以擁核嚇阻及制約沙、以兩國的戰略需求不變,延遲核武發展以換取解除經濟制裁,並未損及國家核心利益,是可以接受的方案。這是2015年各方能在維也納達成限核協議的主因。一旦華府解除經濟制裁,伊朗得以解凍資產並恢復石油輸出,德黑蘭當局若以強大經濟後盾,擴張傳統軍力,同時資助黎巴嫩真主黨、敘利亞阿塞德、葉門胡塞青年組織、伊拉克什葉派政府,以及巴勒斯坦哈瑪斯,則中東情勢的變遷將更爲險峻。

一言以蔽之,在追求國家核心利益不變的前提下,一時的限核,只是延緩德黑蘭當局核發展的步調,並未改變伊朗制霸中東的終極戰略目標,牽動中東地緣戰略的伊核協議仍多變數,中東和平仍前景未明。(作者爲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