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桃機ㄧ、二航廈空間不足 觀光發展難提升(周文軍)

機場主功能不便利,其他服務再好,大多數旅客也沒有時間使用,期盼機場公司因應成長儘速增加ㄧ、二航廈空間、設施。(圖/示意圖,記者範揚光攝影)

機場公司最最重要核心工作就是維持、維護機場正常運作,依運量需求建設機場、擴充設施。近年來機場公司在維護機場正常運作,建設上大幅落後,尤其機場服務最基本的航廈、機坪建設,缺乏實績。

桃園機場客貨運快速成長,全球機場旅客總量排名107年、108年第36名,國際航線客運量排名,107年、108年第11名、第10名。全球機場總貨運量排名107年、108年第9名、第10名,國際航線運量排名,107年、108年第5名、第6名。110年、111年因國籍航空公司承運大量轉口貨物,總貨運量排名提升到第7名,國際航線貨運量排名提升到第4名。

桃園機場爲國際重要大型機場,但硬體設施遠不及國際機場普遍設置,航廈容量、有空橋機坪數量,僅及國際機場普遍設置之66%、50%。

依民航局統計年報,機場公司99年成立以來,旅客量增加2200萬人次(疫前)、客運航班增加逾7成(疫前),國籍機隊增加1.2倍,航廈容量僅增加800萬人次(其中一航廈擴建增加300萬人次,是民航局辦理),候機室、機坪均未增加。航廈超量1200萬人次使用,一、二航廈擴建對需要空間迫切的證照查驗、安全檢查僅微幅增加,二航廈入境未增加空間,形成旅客通關瓶頸。

近十年來,國際機場普遍不斷擴建航廈、增加通關作業空間、設施,縮短通關時間,讓旅客有更多時間使用機場商業服務,提升整體服務水準。國際機場普遍規劃航廈容量較旅客量多10%,以因應尖峰時段、旅遊旺季、長假期旅客、航空公司營運需求。桃園機場超量32%使用,以致設施、空間嚴重不足:

1.大部分旅客必需在擁擠狀態下辦理報到、通關手續。

2.爲避免延誤登機,旅客必需提早到達,浪費許多時間排隊等候、久站。

3.因通關費時,爲使班機準時起飛,航空公司將終止旅客報到時間,由國際普遍爲班表起飛前40分鐘,增加爲起飛前60分鐘,增加候機時間。

桃園機場缺乏基本建設,已造成旅客、航空公司營運及運作不便;也減少應可增加租金、使用費、商業服務、權利金收入,降低建設經費累積。

疫情期間,許多機場趁難得旅客少時機,擴建、整建航廈、候機室,大幅增加作業、候機、商業服務、休憩空間,紓解擁擠、提升服務功能。這是今年Skytrax國際機場服務評比,歐美機場排名顯著提升的原因,也是桃園機場排名持續大幅退步主要原因。

機場公司雖於101年底開始規劃三航廈興建,因超預算設計、航廈屋頂設計複雜施工難度高,歷經四年半始完成工程發包作業,依工程合約115年初完工,(相當期間規劃之北京大興機場、新加坡機場第四航廈、仁川機場二航廈第一期、浦東機場衛星廊廳都於105-108年啓用)。雖號稱旅客容量4500萬人次,依前公告建築招標圖說,航廈區建設面積,減少提供旅客服務,三分之一提供非旅客使用,使得各項作業空間僅與二航廈相當,上下車路緣、停車位不及二航廈設置,僅能服務航廈本體21個機坪,2000萬人次旅客。許多動線規劃、空間使用較一二航廈、國際機場普遍設置不便,又因大面積提供非旅客使用,額外增加交通量、停車需求,增加聯外交通問題。隨工程進行,航廈建築實體逐漸呈現,勢將有許多修正、調整建議,能否於115年初完工、經試運作後115年底啓用,尚有許多變數。

雖然目前月旅客量僅回覆七成,因:

1.國人出國、來臺旅客市場變更,日韓東南亞航線旅客快速成長,市佔已逾六成。大部份旅客平均航程時間由1.5-3小時,增加爲2.5-4.5小時,且自由行、短停留日旅遊快速增加,停留日2-3天旅遊已爲主流。愈來愈多國人、來臺旅客規劃早上午出發、中下午到行程,增加旅遊地實用時間。

2.國籍機隊快速成長,7成航機(約120架)夜宿桃園機場,每日必須早起飛,增加飛航營運時間,回程配合來臺旅客需求時間,方能增加營運競爭力、票價收益。

3. 轉機旅客於2月起,已超越108年月載運量,呈現快速成長趨勢。1-7月轉機旅客336.82萬人次,較108年同期成長12.66%。預估全年將創紀錄,超過600萬人次。

每天清晨4500-5500名東南亞轉機旅客,搭乘國籍航空公司越洋航線班機,抵達桃園機場,轉搭往東南亞班機繼續行程。

尖峰需求成長已爲趨勢,出境最尖峰時段已由上午7-9時,延伸至11時。平日出境尖峰小時旅客量4500-5500人次,假期5500-6500人次,即將超越疫前高峰量。

下午3-6時,大批國籍航空公司班機回程返抵,入境旅客大幅增加,已超越夜間入境尖峰量,形成新高峰。平日入境尖峰小時旅客量3500-4500人次,假期旅客量4500-5500人次。入、出境其他時段尖峰亦有增加、延伸趨勢。

隨着外籍航空公司班次、來臺旅客回覆尖峰時段擁擠將持續增加。

1-7月,桃園機場旅客量1846.26萬人次,較疫前旅客量回復率64.8%。

參考遠東地區民航、觀光市場逐步恢復;國籍航空公司新機陸續交機,航線、班次、運輸量持續成長;轉機旅客大幅成長;交通部推動補助來臺旅客措施吸引觀光客來臺;來臺工作外籍人士成長趨勢,預估今年旅客量,可回覆超過疫前三分之二,達3300 -3500萬人次。明年回覆疫前旅客量,開始恢復成長趨勢。115年較疫前加500萬人次,達5400萬人次。必需增加通關空間、設施因應。

提供足夠空間、設施,便利旅客報到、通關、交、提行李、離、到機場,是機場服務主要功能,也是機場經營者基本應有責任。機場主功能不便利,其他服務再好,大多數旅客也沒有時間使用。期盼機場公司能檢討增強規劃、執行力,因應成長儘速增加ㄧ、二航廈空間、設施。

(作者爲前中正航空站主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