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海峽上空,和平因子還在(周忠菲)
中國外交部副部長謝鋒26日在天津,與美副國卿雪蔓舉行會談。謝鋒直言,中美關係陷入僵局的主因是,美國把中國當成「假想敵」。(摘自鳳凰衛視)
中美副部長級會談在天津開啓。其間,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會見了美方代表常務副國務卿雪蔓。中國外交部的評論是:「雙方的會談深入、坦率、對兩國關係是有益的。」含蓄與審慎兼具。
從中方角度看,談判有三個看點:
其一,中方在會談時表示,美國的脅迫外交對中國不起作用。此外,望美方改弦易轍,與中方相向而行,相互尊重,公平競爭,和平共處。「和爲貴」是中國文化傳統,和平共處是中國的外交原則。中方表達了不放棄和平的立場。
其二,把「民主當炸彈使用」,沒有意義。對會談之前美國頻繁打「香港人權牌」、「美軍機入臺牌」等舉措,中方沒有「着墨」,重音落在「美國應解決好自己的人權問題」。畫外之音:各國國情不一,國民構成不一,民主人權(human rights)不可能統一定義,也難以制定統一標準在全球實施。美國的人權狀況,也到了不能「擺上檯面」的程度。中國「用筷子不用刀叉」,民主如何在中國推進,如何磨合、融合,是中國的內政,豈容他人干涉?「美國沒有權利指手畫腳談民主人權」。更不能由美國一家說了算。
其三,會談過程中,中方提交了兩張問題清單,將重要的臺灣問題列入其中。這種交涉方式避免了激烈交鋒,待客之餘,也亮出了問題:海峽上空,和平因子是否還存在?
本文的答案是——依然存在。
從美方立場看,最高目標是掌控海峽局勢,「左右兩岸」,戰略上達到「予取予求」。然設想不能取代現實。就美國國家利益的標準而言,美國沒有真正的「統與戰」立場,所謂「反對武統」,「不支持臺獨」、「介入衝突」,「維護臺灣民主價值」等表述,都服從於美國國家利益最大化的目標。實質上,美國標準是「相對」的。美國立場傳遞到臺灣,也經過了「包裝」。
當前,臺灣社會流行的一種主旋律認爲,「兩岸任何一方破壞現狀,美國、日本絕不會坐視不管」。這種觀點衍生出進一步的結論:「由於中國清楚地認知這一點」,因此,至少二十年,兩岸可以繼續維持「不統不和」狀態。這是將美國的「脅迫」視爲構建兩岸和平的基礎。不可取。美國立場的故意含糊,是對兩岸民心呼籲和平的褻瀆。早晚要「穿幫」。
那麼,海峽上空和平因子依然存在的依據是什麼?
首先,中國外交奉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從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看,在臺灣問題上與美國談判仍然是重要的。
其次,時過境遷。美國的「實力與談判」,可以與中國針鋒相對的立場,實現平衡。中國有條件「以我爲主」。中國發揮和平作用的空間,是擴大而不是縮小。美國霸權再不可「凌駕一切」。
再次,美國對「和平解決海峽問題」的界定,與兩岸合力共推和平,並不矛盾。其中影響因子有,中美能夠和平共處、兩岸政治和經濟關係發生重大變化等。如最近美國安全事務助理坎貝爾所言:「中美在臺海問題上的任何衝突,都不太可能被控制在一個狹窄的地理區域內」。「美國與中國對抗,不能爲國家帶來任何好處,而是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此外,「臺灣牌」還可帶來「臺獨」勢力對美國要求的「水漲船高」。一旦美國需要將「臺灣牌」變爲「控制檯獨牌」時,在不具備「中美管控」的前提下,美日一手製造的地區不穩定,將成爲套住美國的繩索。這種教訓,中美關係的歷史紀錄中,不是沒有。
最後,大陸對頑固「臺獨」勢力有堅決打擊的決心。中華民族具有強大的統一傳統。「兩岸一家親」、兩岸追求「人和」,兩岸以中國人文傳統爲基礎,實現「事在人爲」,不是不可能。打「臺灣牌」是有時間限度的。
中美關係是否進入穩定狀態,取決於雙方。會談本身表明,拜登政府的第一要務是美國而不是中國。美國的選擇,應該聚焦國內。「打壓中國,證明美國不會衰落」的對外政策,是一廂情願,走不通。而保持中美框架,有利於美國在國際合作方面發揮更大的影響。如國際多邊、促進全球增長、共同戰勝疫情、環境保護等。
中美雙方應就最高原則達成共識,追求「明確而合法的形式」,即美國遵守「三個公報」確定的一箇中國原則。從善意出發,行穩致遠。
海峽上空,和平因子依然存在。兩岸將爲此付出努力,形成浩浩蕩蕩之勢。中國的統一,謀之在我,成之在我。(作者爲上海臺灣研究會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