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反共不反中 賴清德的騙術(周忠菲)

民進黨主席賴清德確定投入2024總統大選,「信賴臺灣屏東之友會」也於13日正式成立,會中,賴向支持者喊話,民進黨是追求和平的政黨。(謝佳潾攝)

在臺灣,選舉是最高的政治。經蔡英文執政團隊兩屆運作,臺灣政治演變爲拚感覺,拚投靠外來勢力,以及通過破壞兩岸關係發展,換取美對「臺獨」的進一步扶持。這是4月12日,民進黨正式提名賴清德,這位具有「務實臺獨工作者」標籤的候選人,參選2024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主要背景。而賴清德獲得提名後,最主要的表現就是假裝「不害怕和平」。近日,他又拋出「反共不反中」的論調,似乎是在釋放——他若當選,其大陸政策就存在某種可塑性的信號。然而,這種「刷存在感」的方式救不了「臺獨」。

賴清德之所以假裝「不害怕和平」,是因爲臺灣社會出現一個不尋常的現象,即民意在面對兩岸「戰與和」的問題時,在對把握機會的表現形式上,已發展到所有參選者都需要承諾自己「能給臺灣帶來和平」的程度。這是九合一縣市長選舉中民進黨大敗所揭示的,地緣政治作用與臺灣政黨格局的直接後果。

民進黨極力迴避並否認這一點,拋出「不能疑美論」以混淆視聽。賴清德近日又聲稱「反共不反中」,企圖把「戰與和」問題的焦點引向「民主價值衝突」。由此產生的疑問是,賴清德的真實立場是什麼?民進黨要將臺灣引向何處?賴清德重新突出「反共」,難道不是意味其「抗中」立場,現在不會,將來也不會改變嗎。這不是重新爲「臺獨」路線,搖旗吶喊嗎。

筆者認爲,爲實現「大選」利益,賴清德和民進黨正在進行戰略欺騙——對臺灣民衆做出假裝民進黨「不害怕和平」的模樣。

其一,民進黨的主政邏輯就是將中國大陸視爲安全威脅。

2020年以來,兩岸關係的發展軌跡揭示,民進黨一直在「對抗」大陸。其挑釁行爲與決策邏輯源於思想層面追隨美國印太戰略,將中國大陸定位爲臺灣安全的威脅。此前,裴洛西的「強硬訪臺」導致兩岸關係走上「對抗」之路,引發大陸採取軍演等反制措施。其後,民進黨當局爲所謂臺灣「國防與安全」計,將大陸的反制行動視爲軍事戰略上的「第一擊」。

這實際上展現了臺灣對美國以霸權爲基礎的,「基於規則的世界秩序」重點打擊、遏阻中國發展,這一立場的跟隨;也可理解爲,蔡英文所謂「以大陸爲敵」執政理念的進一步延伸。其主要內容就是秉承美國意志,將中國大陸視爲安全威脅,執行「反華抗中」戰略;誘導臺灣民衆對大陸的認知陷入消極、負面的態勢,讓兩岸關係陷入「停滯狀態」,甚至對立與緊張。

其二,民進黨面臨失去優勢政治版圖的威脅。

民進黨將中國大陸定位爲臺灣安全的「威脅者」,這一判斷缺少臺灣自身的戰略視野,缺少對中美關係及其地緣政治的思考,理所當然遇到了美國戰略失誤帶來的重大挫敗。今年2月刊載在《大西洋月刊》和《外交事務》雜誌上,美國著名智庫民主基金會和華盛頓布魯金斯的研究報告都指出,2022年8月,裴洛西的「突破性訪臺」不但沒有發揮拜登政府期盼的效果,反而刺激兩岸衝突,誘發臺灣民衆對戰爭的恐懼。而新保守主義的「護欄」也沒有束縛住中國。

民進黨將兵役期延長等舉措,使臺灣民衆看清了民進黨不惜犧牲兩岸關係的政策實質,而「抗中保臺」政策也致使臺灣政治版圖上的力量對比發生變化。島內第二、第三大政治勢力與民進黨的競爭差距迅速縮小。民進黨將大陸定位爲「敵手」,挑起兩岸危機的冒險政策因此難以繼續。

其三,賴清德與民進黨「抗中政治」的傳承關係。

賴清德接任民進黨主席職位之後,綠營很早就定調,賴清德將是2024「大選」的唯一人選,以此顯示綠營內部不存在權力交接產生不確定性的問題,確定了賴清德與民進黨「抗中政治」之間的傳承關係。這種政治一致性就是堅持民進黨「反共反中」的路線不變。

民進黨「反共」還包括就臺灣「大選」等重大問題向美日進行「交底」。如民進黨中執會3月22日通過賴清德參選人資格審查,4月初就發生「麥蔡會」。「麥蔡會」並非單純追求「過境」和「提升臺灣國際空間」,還包括在華盛頓和蔡英文回臺後,就美臺安全關係「按部就班」進行的商談。美方也「投桃以報」。參議院議員湯姆‧克頓表示,「對於共和黨,甚至對於美國來說,安保領域的主要威脅,現在不是烏克蘭,而是來自臺灣。俄羅斯雖然擁有核武器,但從現在的戰場看,並不佔太大的優勢。俄羅斯經濟規模和人口總量僅是中國的1/10。美國應該認爲中國更危險,而臺灣直接關係到美國在太平洋的霸權」。

其四,「親美、媚日、反共」,賴清德一以貫之。

賴清德先後展示的「和平保臺」與「反共」立場,顯示民進黨在「親美、媚日、反共」這三大需求上,一以貫之。除「緊隨美國」外,賴清德還持有「不疑美」不等於「不親日」,以及堅持「反共」立場不變。賴清德的這種選擇符合美國需求,同時與長期覬覦臺灣的日本的政治利益也不謀而合。「反共」更是民進黨「冒險出擊」,爭取美日在戰略上,在烏克蘭和臺灣之間「更明顯地傾向於臺灣」的「理想突破口」。這也是作爲從「臺獨工作者」向「忠實代理人」轉變的賴清德,所需要的「投名狀」。

將「親美、媚日、反共」捆綁,是民進黨賭徒心態的表現,也是民進黨爲滿足美日對華戰略需求所做出的選擇。如拜登政府縱容民進黨在臺海局勢上極端挑釁的做法,現又調整爲「長臂管轄」,節制「臺獨」的「過分發聲」,同時讓盟友日本更多地在臺灣問題上,扮演直接對中國進行挑釁的角色。而在近期,日本則低調行事,挑釁角色轉由韓國「先行先試」。

又如日本在「法理」上,一直強調所謂「臺灣有事等於日本有事」;日本「安保三文件」提及臺灣的用詞與美歐等其他國家明顯不同;日本對《舊金山和約》進行歪曲,否認臺灣已歸還中國;日本國防政策突出地理位置因素等。隨着日本自衛權的擴大,其對渲染「中國威脅論」的需求將增高,而民進黨在島內的「親日」情結以及「日臺關係的水漲船高」,有助於民進黨以此爲「令箭」在島內進行「政治吆喝」。

可見,對現階段的賴清德而言,假裝「不害怕和平」,吃「反共」飯,是爲了大選前表現「政治存在感」。但此舉救不了「臺獨」。大陸對臺政策的根本原則,就是堅決打擊「臺獨」分裂勢力。

擁有「臺獨」黨綱的民進黨,仍然是美國在破壞兩岸和平等製造其需要的地區衝突時,「成本最低」的利用對象。民進黨也絕不會改變其「親美日,反中國」的路線,以其爲首的「臺獨」分裂勢力有可能給臺海安全帶來更加危險的局面。(作者爲上海臺灣研究會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