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首季GDP創14年新低 抗中代價誰來彌補?(劉性仁)

主計總處日前公佈臺灣第一季GDP成長負3.02%,創下14年新低。同期其他國家和地區四小龍包括香港2.7%、新加坡0.1%、韓國0.3%,臺灣表現最爲不佳,爲負成長。(本報資料照片)

我們常以「經濟成長率世界都不好」來自我安慰,話雖不錯,以主計總處日前公佈臺灣第一季GDP成長負3.02%,創下14年新低。同期其他國家和地區四小龍包括香港2.7%、新加坡0.1%、韓國0.3%,臺灣表現最爲不佳,爲負成長。

而其他國家包括日本0.1%、越南3.32%、美國1.1%、歐盟0.1%、中國大陸4.5%。這些數字顯示世界集團相殺,都付出慘痛的代價,而圍堵中國大陸的國家或地區,更賠上許多原本應當賺到卻沒賺到的錢,這種現象實在值得我們思考,抗中我們付出多少的成本代價,雖然大陸也有損失,但相對來說,比起西方聯盟,狀況要好一些。

蔡政府若不顧和平主義者的告誡,執意對抗大陸下去的結果就是付出龐大的經濟成長代價,我們失去繁榮發展的希望在與其他機關和地區對抗與內耗,今年全世界經濟成長趨緩已是不可避免的事實,但臺灣不但是四小龍中敬陪末座,而且可能是全亞洲中最差。如果還要繼續抗中保臺,臺灣經濟很難回春,陸客不來,陸生不來,臺灣該怎麼辦?如此繼續下去,後果令人擔憂。

不用說,美國還會繼續在各領域中圍堵制裁中國大陸,在科技與經貿上上擴大封鎖。重點是,臺灣有必要跟着美國步伐遏制中國大陸嗎?臺灣應當多爲自己發展考量,多愛自己一些,冷靜想想,我們究究得到了什麼?從正成長到負成長,從熱絡到蕭條,面對這樣的窘境,年輕人未來的出路在哪裡?

美國在臺協會(AIT)前理事主席、布魯金斯研究院非常駐資深研究員卜睿哲日前受邀來臺發表演講,他不認爲兩岸近期有戰爭的可能,但他也表示兩岸軍事衝突的風險並非零,臺灣跟美國都必須爲戰爭做好準備,也都要付出代價。

臺灣不像美國的本錢雄厚,有能力實力承擔抗中的後果;對於蔡政府麻木的心態,責怪已經沒有多大的意義,或許有不得已與說不出的苦衷,但希望臺灣好是絕大多數臺灣人的希望,眼看臺灣2023年第一季經濟負成長3.02%,全年經濟成長率恐怕不樂觀,當疫後各國或各地區經濟緩慢復甦,只有臺灣經濟仍直線下降,負3.02%的成績創下14年來新低,只有過去金融海嘯時可比,但臺經濟部長王美花卻推責給俄烏戰爭與全球高通膨?顯然沒有正視現實,而仍是鴕鳥心態。

民進黨政府對美國亦步亦趨,一方面是要維持抗中選票及抹紅藍營,確保執政優勢。民進黨強打民主牌,自詡爲「民主燈塔」及「民主前鋒」,對於「配合度極高」的臺灣,美方也不斷推出友臺法案、軍售案,並營造出雙方官員親密互動的景象,這些動作對臺灣經濟發展也都是一項變數。

總之,謾罵與責備都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唯有冷靜思考當臺灣付出經濟成長率抗中,誰能彌補損失?

兩岸關係搞不好,臺灣經濟根本不會好,因爲兩岸關係對臺灣的影響實在太巨大,只要民進黨兩岸關係搞不好,臺灣以出口導向爲主的經濟根本缺乏動能,再加上操弄意識形態及抗中保臺,只會把臺灣的經濟下跌,怪罪給對岸,這根本就不是面對與解決問題的態度與方法,期盼臺灣民衆真的要想清楚,從正成長到負成長的意涵,愛臺灣的民衆能不擔心這樣的情況嗎?

(作者爲中國文化大學國發大陸所副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