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賴蕭抗中策略已影響陸交換生來臺(劉性仁)

由於兩岸情勢未明,近日大陸許多省市紛紛暫停陸生赴臺交換政策。圖爲2020年12月,多所大學陸生及家長,贈送字帖給世新大學副校長李功勤(中)表達感謝。(鄧博仁攝)

回想起臺灣校園課堂中大陸學位生、交換生與臺灣同學一起上課時的討論聲及笑聲,很長一段時間,大陸學位生漸漸清零,就連交換生也慢慢地消。在少子化下的臺灣校園,總覺得冷清少了些甚麼,少了好學追問的陸生,有種悵然所失的感覺,陸生來臺終究成爲兩岸政治衝突下的犧牲品,不禁令人感嘆與不捨,感嘆的是臺灣的民主竟然無法給大陸孩子們來臺一個理性的環境,臺灣的軟實力與民主成爲空話,當政客要操作中國議題時,能否替這些在臺的大陸孩子們仔細想想,會不會連累到他們?會不會使他們在臺的處境更尷尬?不捨的是臺灣師生與陸生的緣分竟是如此的脆弱與薄淺。

日前海峽交流基金會表示,截至目前爲止,有部分學校反映陸生來臺交換一事被暫停或取消;也有多所學校持續進行下個學期陸生來臺交換入境程序作業,這件事情後續發展有待觀察,觀察其究竟是暫時性措施或還有其他變數;並表示政府歡迎陸生來臺研修立場從未改變,很多陸生也期待來臺就學,體驗臺灣多元風貌,希望青年學子交流與學習可以順利進行,不受阻滯。

但是民進黨政府在操作選舉牌強打中國介入與抗中去中,從來沒有替陸生考量,無底線的操作中國仇恨,這些在臺灣的陸生處境是首當其衝的尷尬,民進黨一方面說歡迎陸生來臺,一方面又操作中國介入臺灣,這是相互矛盾的;若是擔心,大可以學國外,將大陸學生拒於門外,斷了介入臺灣的念想,但所有的話,都是民進黨自我解釋,又要凸顯民主精神大搞民主輸出,又要爲了選票操作中國介選因素,這種心態與做法是無法長久持續的。

海基會一向是站在兩岸善意交流的一邊,但爲何沒有反映正確的意見給政客,不要過度操作,挑起兩岸仇恨?蔡政府應當的工作是和大陸當局保持溝通的管道,那麼要有起碼對話的基礎與善意;同時也要開放對陸生有歧視的三限六不政策,包括限制採認高等學校學歷、限制來臺陸生總量、限制學歷採認領域,以及不涉及加分優待、不影響國內招生名額、不編列獎助學金、不允許在學打工、不得在臺就業、不得報考公職及專技考試。

站在人道的角度,將心比心,體會留學生的無奈與孤寂;倘若民進黨賴蕭配當選,陸生(學位與交換生)來臺將漸漸成爲絕響,只是因爲民進黨爲求選舉所必然得到的結果,對臺灣的高等教育發展實在太傷了。

總之,兩岸的衝突與糾葛不應成爲教育的包袱與障礙,我們應當從兩岸下一代着手,將難解的政治問題留給後世來解決,賴蕭配因藍白分故有恃無恐,競選策略並沒有向中間靠攏,反而愈走愈極端,以鞏固既有綠營選票爲主,強打抗中的結果,果然引起大陸當局一連串的措施。

選舉是一時的,選戰操作所造成的後遺症該如何解決?賴蕭藉由「仇中」以維護臺灣民主,召喚傳統選票,民進黨光靠傳統選票就能勝選,但其實使臺灣付出慘痛的代價,不只ECFA的未來,就連陸生陸客來臺也都會受到影響,因此選後臺灣所付出的代價恐怕也是投票時所不能忽略的成本。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主張歡迎陸生來臺就讀,然後就業,以增進兩岸人民彼此認識瞭解,或許能使陸生來臺起死回生。賴清德就連主張陸生比照外籍生納入健保後,也都引發綠營立委的反彈,我們還能期待些甚麼?因爲在民進黨長期的認知作戰下,任何事情只要扯到中國,操弄反中情緒就能獲得最大的政治利益,因此民進黨這次是否會翻船?即將就會揭曉。

(作者爲中國文化大學國發大陸所副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