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美中元首電話會談後的無限感慨(劉性仁)

美國總統拜登日前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電話會談,此舉表示中美兩國管控複雜且時有緊張的雙邊關係,領導人定期直接溝通便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同時確保和平、穩定與各自承諾是這場電話會談的重點。(圖/路透資料照片)

美國總統拜登日前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電話會談。內容涉及廣泛,從雙邊,到區域,到全球,既談及打擊芬太尼販運合作、軍事交流議題,也談到臺海和平穩定議題、南海航行自由議題。此舉表示中美兩國管控複雜且時有緊張的雙邊關係,領導人定期直接溝通便是一個很好的方式。美中雙方要以相互尊重的方式加強對話,以慎重的態度管控分歧,以互惠的精神推進合作,以負責的擔當加強國際協調。同時確保和平、穩定與各自承諾是這場電話會談的重點。

回顧中國大陸外交在1949建政之初曾經面臨到冷戰及美蘇兩大陣營中親東抗西;後又走向西方,使中國迅速開放與崛起;如今面臨到中美對抗,從合作、競合道對抗,中國與美國等西方關係該如何相處與互動便成爲當務之急最爲重要的工作。回顧在中國大陸建政初期,外交的首要任務便徹底摧毀帝國主義對中國的控制,恢復國家的獨立和主權。故毛澤東提出了三條方針包括另起爐竈、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及一邊倒;這些外交方針無法是確認誰是敵人及誰是朋友?中國在美蘇兩大陣營之間做出選擇,究竟是跟着蘇聯走?還是跟着美國走?還是自己走出一條自己中國的道路?

至於中國和西方的關係,在朝鮮戰爭與越南戰爭中打出了自信、打出了尊嚴,贏得了尊重。與此同時美國對華政策以杜魯門總統宣佈出兵朝鮮,派遣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阻止大陸解放臺灣,並大力援助臺灣;美國把對付蘇聯的所有手段均用來對付中國大陸冷戰封鎖。而西方絕大多數國家追隨美國參加聯合國軍在朝鮮與中國大陸作戰。1950年代初期,毛澤東提出與世界各國和平共處及大小國家一律平等的思想。周恩來在1953年底進一步提出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並在1954年訪問印度和緬甸時,將這五項原則作爲國際關係的基本準則。

微妙的變化在於中蘇之間,史達林時期,蘇聯是社會主義老大哥,中國大陸是社會主義小老弟,中國大致上要跟隨蘇聯道路。等到史達林去世後,赫魯雪夫在社會主義陣營慢慢褪色;此時的中國大陸雖然經濟、技術、軍事等方面仍需要蘇聯,但是中國實力提升就出現微妙的變化。此時東歐國家也開始出現不服從蘇聯領導,南斯拉夫、匈牙利、波蘭等都蠢蠢欲動。嗣後中蘇關係也開始出現裂痕。蘇聯對東歐國家採取的辦法是鎮壓及收復;對中國則是施壓、撤回專家,中蘇從友好轉爲對抗,一開始是輿論對抗,互相批判,後來開戰,迄今中俄仍有邊界問題存在。

美國當初選擇的和平角色進入了,中美關係開始產生和緩的新契機,先是乒乓外交,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交流。後有季辛吉秘密訪華;而中華民國就在聯合國席位之爭中敗下陣來,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決定了兩岸的勝負;1972年2月尼克森訪華,簽署上海公報,美國和中國同意在雙方首都建立聯絡處。1973年2月,中美雙方同意互設聯絡處。同年5月1日,雙方聯絡處正式開始工作。1979年1月1日建交公報、1982年8月17日 《八一七公報》,便是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也就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美利堅合衆國政府共同對外發表的三個外交聲明的合稱,包括《上海公報》、《中美建交公報》和《八一七公報》。這三個公報是雙方在冷戰時期開啓對話和關係正常化的重要基礎,其中有關臺灣問題的部分在今天的重要性則更爲顯現,這也是中國大陸今日指控美國掏空三公報就是在臺灣問題的處理上。

當中國大陸鄧小平選擇中國的開放道路,主要就是針對美日歐等發達資本主義世界的開放。爲何一個開放的道路變成今天這個模樣,關鍵在於中國大陸實力的大幅提升,使得大陸的後續領導人面臨來自西方的壓力,包括在臺灣及香港問題上的主動出擊。自鄧小平訪美后,大批外資、技術、管理進入中國大批中國留學生到美國、歐洲等國家學習後,中國的經濟開始起飛,開始過上進步的生活。

如果美中兩國提高緩和戰略地位,將改變國際戰略格局,對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必定具有重大的意義,自然也有利於美中兩國的經濟、貿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與發展。可惜事與願違走到今日這步道路。中國作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經濟、科技、國際政治領域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美國作爲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認爲自己受到威脅,因此,雙方矛盾自然產生。

總之,從美中電話會談後是無限的感慨,中國大陸現今對美國等地觀察,更關注其是否言行合一,是否說一套做一套,特別在臺灣問題上的承諾。美國對於中國的標準同樣也是隻有這樣,是否言行合一,是否說一套做一套,當中美關係不看說的只看做的,雙方進入不互信的時代。當習近平提到,中美關係史是一部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歷史,過去靠人民書寫,未來更要靠人民創造。這是對中美關係未來的戰略定位,同時也是對中美關係發展的期許。

職是之故,中國大陸眼下一方面牢牢地把握中美關係發展的大局;另一方面,積極加強與美國各界的合作,爭取中美關係正常化。中國大陸當局不斷地邀請美國工商界和戰略學術界的人士到中國訪問,無非就是要聽取美國各界的意見,並向美國各界傳遞準確的中國聲音。但美中兩國各界人士多來往、多交流,是否會凝聚共識?增進信任?深化互利合作?恐怕答案並不樂觀。

(作者爲中國文化大學國發大陸所副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