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藍白破」的教訓(李林傑)

國民黨已經往前走幫侯友宜(左)凝聚人氣,柯文哲(右)仍在糾結藍白破局責任。(合成圖/侯友宜競辦提供、黃世麒攝)

2023年11月23日,中國國民黨2024參選人侯友宜與柯文哲、郭臺銘於君悅酒店會談宣告破局,「藍白合」遂成「藍白破」,隨即藍白各自登記參選,由侯友宜搭配趙少康,柯文哲搭配吳欣盈,郭臺銘則宣佈退選,使得情況沒有惡化到最糟糕之境地,然而「三角督」的情勢下臺灣政黨輪替的難度亦是挑戰頗大。

回顧「藍白破」的教訓,感嘆之處在於三點:

第一是柯文哲「務實」過頭,缺乏應有政治智慧。「藍白合」的前提無非在利益的一致,即藍白合體大概率能贏得政權,各自努力便懸念頗大,則「藍白合」的關鍵則在於利益分配達成一致,這是對於政治事件應有的基本判斷;即使柯大談所謂「理念」,利益之心也早已見諸其抨擊「國民黨想方設法當正的」,而所提即所念;其對「理念」的着重或許也在於利益層面鞏固自身票源:「血氣方剛」的年輕人,此某種程度也是一種「務實」;但其「務實」過頭了,在所謂「理念」的驅動下,柯將「藍白合」的最後機會定位於公開透明的協商,使得政黨協商見諸直播,也創下政治史的先例,則於利益分配達成一致的細節能在直播中取得一致否?「務實」過頭,整合終破。

第二是朱立倫「機會」過頭,缺乏領袖氣魄。其思路始終變來變去,一開始朱提名侯友宜,即看重其淺藍色彩能夠通吃中間選民,這是郭下的原因之一,此處朱的考量應是「藍單勝」,否則依據「藍白合」應提名更藍的候選人方是,而民調貌似也顯示了希望;侯一旦提名,民調迅速下降,此時朱開始考量「藍白合」,推出一系列讓利,乃至最後關頭一體接納白方的全民調方案,政府分配也妥協頗多,然而柯根本不願與侯合,至於最後朱自言「備受屈辱」;「藍白破」後,迅疾以趙少康與韓國瑜搭配侯,考量又變到了「基本盤」;貌似每一步都是理性的,但連貫來看是斷裂的:如一開始就在意「藍白合」,則不如提互補性更強之人選,如一開始就在意「藍單勝」,則侯提名後即「打柯」就是,情況或許也好轉更多;朱變來變去,終究是「機會」過頭,且不能很好的善後。不過所幸朱立倫可以「備受屈辱」,國民黨堪能一戰。

第三,「藍白破」最大的原因在於:整合進程中「不該退讓的人沒有退讓,該退讓的人依舊沒有退讓」。整合的關鍵無非是利益分配,尤其是正副「總統」的人選,譬如膽小鬼博弈:兩個司機駕駛車輛迎面開來,退讓者爲懦夫,不退讓者爲勇士,都不退讓則同歸於盡。柯自持膽氣十足,與國民黨遊戲膽小鬼博弈,在君悅時甚至定好了結束時間以逼迫國民黨退讓。但是,有沒有考慮博弈雙方,有一方不是司機說了算呢?譬如,該車輛的方向盤已被鎖死,則如何還能繼續此遊戲?柯文哲想吃下百年大黨,以柯爲正而侯爲副,但此種方案,侯能否有決定權?朱能否有決定權?兩人恐怕都擔不起此責任。柯文哲邀侯與朱兩位司機赴君悅進行膽小鬼博弈,提取定好結束時間,可曾想過兩位司機所在車輛之方向盤早已被鎖死。此係「藍白破」最大的原因。

那「藍白破」之後呢?未來的選戰如何做?召回韓國瑜與趙少康後,基本盤鞏固成爲常策,變策則在於「打白」或「不打白」:第一,「打白」則打到其15%左右,愈6成民衆扣去15%,則大概率當選;第二「不打白」,綠與白混戰,白若有一戰之力啃下一塊綠,則依據2020年國民黨的552萬票基本牌也可驚險當選;「打白」則最大的顧慮在於立法院選舉可能要與白合作纔可過半,這需要朱立論主席拿捏尺寸。筆者認爲另有一條思路:即「藍白破」之後的另類「藍白合」;如前所述,「藍白合」的前提無非在利益的一致,即藍白合體大概率能贏得政權,各自努力便懸念頗大,這條前提仍然是適用;「藍白合」的關鍵則在於利益分配達成一致,這點仍然適用,目前無副「總統」缺閾而「行政院長」等等尚虛位以待;「藍白合」的標誌則在於「主動棄保」,由該被棄保的一方主動宣佈唯一支持不該被棄保的一方,此即「藍白破」之後的另類「藍白合」。吸取前一次教訓,國民黨應在具有優勢的情況下進行此另類「藍白合」,將臺灣6成呼喚和平、安全、交流、發展乃至維持現狀的民意,以政治智慧落實到底。

2024臺灣的選舉對於中國大陸而言頗爲重要,業已成爲對臺政策調整與否的主要觀測風口,如大陸國臺辦所言:此可能爲戰爭與和平兩條道路的抉擇;此言非由大陸當政者單方意志所在,而是國際國內戰略環境與事實條件決定其必須視此次選戰爲風口所在。願藍營將6成臺灣的主流民意貫徹到底,亦將中華民族與華人社羣不希冀內戰重演之民意貫徹到底。(作者爲四川大學政治學博士研究生)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