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藍白合鬧劇收場之後(沈寬)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右二)23日與民衆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左一)、前總統馬英九(右一)、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左二)在臺北君悅飯店公開會談,最後不歡而散離場。(本報資料照片)

在全臺民衆的矚目、關切之下,唯一有希望「下架民進黨」的「藍白合」,23日傍晚,在臺北君悅酒店展開最後的一次公開會談,現場脣槍舌箭、你攻我防,藍白雙方各有堅執、互不相讓,最終國民黨馬、朱、侯3人先行退場,不歡而散,大概已註定破局了,郭臺銘的「桶箍」任務宣告失敗。

其實,早在國民黨是侯友宜、馬英九、朱立倫3人連袂到場之時,就可以約略窺端倪。國民黨是抱持着「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強硬姿態而來的,這讓身爲主人的的郭臺銘不太高興,甚至用了「不速之客」來形容馬、朱,話雖委婉,卻掩不住內心的不滿。

侯友宜之所以非協同馬、朱前來不可,未嘗不知道郭臺銘可能會不愜於心,但仍堅持如此,其實當然是有原因的。其中郭臺銘的角色及立場,佔了絕對重要的因素。目前雖未能肯定誰先打了要請郭當「桶箍」的電話,但郭臺銘自從2020年敗給韓國瑜,卻不能「願賭服輸」之後,今年又再度上演了一次「不認帳」的作風,已經明顯與國民黨絕裂了。

而就在此期間,柯、郭頻頻眉來眼去,且會談之前,柯文哲已經連續3天4度赴郭臺銘寓所「密會」。這當然會讓國民黨深有戒心,會不會僅僅3人會談,柯、郭兩人早已有默契,欲強壓侯友宜就範?因此,侯友宜就必須將郭臺銘定位在「見證人」的角色,並強烈主張必須在公開透明的場合下,共同會商。

這顯然是不符合郭臺銘自己的「人設」的,他也是參選人,而且更以93萬的連署人數取得了競選的資格,3人會談,與政黨無關,他當然也有資格爲聯合「非主流民意」而具有發言的權力。因此,當侯、柯還糾結在所謂的「民調」時,他就藉着「尿遁」,憤而離場了。

大衆當然不免會質疑,柯文哲既然在「誓師大會」上公開宣佈會以民衆黨總統候選人的身份,「拚戰到底」,那又爲何會轉念邀請郭臺銘出來當「桶箍」呢?什麼「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其實都是空話、假話,真正的原因,是他自認爲是在野最強的候選人,有條件與賴清德一較高下,但是,如果國民黨不肯與他合作、郭臺銘又不願退選,則憑其實力,顯然就沒有勝算可言。

因此,他就希望郭臺銘不但退選,甚至可以「撮合」藍、白兩黨的合作,讓「柯侯配」正式成形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侯友宜與柯文哲雖然都希望「大哥」郭臺銘充任「桶箍」的角色,但3人所認定的郭的角色,卻是迥然有異的。侯友宜希望郭臺銘充當「見證人」的角色,爲「侯柯配」加重分量;柯文哲希望郭臺銘,一來退選,一來施壓於國民黨,助成「柯侯配」的完成;而郭臺銘則自認爲「大哥」,你們都應該聽我的話,由他來作裁判。

郭臺銘設想中的圓滿過程,應該是由他們3個參選人會談,然後協調出無論是「侯柯」或「柯侯」他都有不可忽視、舉足輕重,可以參與決策的影響力。其實,郭臺銘本來已經因爲他的民調已低到5%以下,徹底邊緣化了,卻突然鹹魚翻身,竟如同手挽大局的關鍵人物,仰仗的是怎樣的一個力量,大家都是心知肚明,不言而喻的。

歸根究柢,藍白合破局的癥結,還是在於柯文哲一直抓緊民調較高,堅持派出最強的「柯侯配」;國民黨則刻意強調地方、組織、動員的政黨實力,理當「侯柯配」,兩個人都處心積慮想當「正」的。臺灣誇誇其談的「民主」,最終卻走上了爾虞我詐、機關算盡的地步,怎不令人心灰氣沮?

三方會談,其實都在各說各話,毫無交集,再加上凌濤、黃士修兩個非主事的人,不斷插話、擡槓,簡直有如鬧劇一般,渾然忘卻了「藍白合」的初衷,究竟何在?這等於回到了當初的原點。藍白雙方都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柯文哲無論是民調再強過侯友宜多少,國民黨的政黨實力又強過民衆黨多少,難道還強得過民進黨與賴清德嗎?

24日登記截止,三腳督應該會確立,但郭臺銘會站在柯方,還是獨立參選,就非常難講了。最可慮的是,藍白雙方經過了劍拔弩張、叫囂怒罵的對陣之後,嫌隙越擴越大、積怨越累越深,所謂的「棄保」,也是無法棄得乾淨的了。唯一可確定的是,民進黨的賴清德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郭臺銘最後的總結,是「明天太陽一樣會升起」,明天的太陽還會不會升起?當然會,但是,身在臺灣、生活在太陽底下的百姓,未來將會如何?卻是難以逆料的了。

(作者爲自由撰稿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