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鯤號延宕海試 風險更難控

(圖/臺船提供)

隨着立法院開議審查中央政府總預算案的腳步愈來愈近,近期臺灣首艘自制潛艦和後續7艘潛艦建造的問題又意外熱議起來,非常特別的是,海軍司令部主動發佈新聞稿說明,之後新任國防部長顧立雄也藉由媒體說明進度與預算的疑義。

首先,國防部長顧立雄9月18日表示,根據海軍的訊息,海鯤號潛艦預計2025年3月底、4月初可開始進行「海上測試」(SAT),9月底前能夠完成,仍可依照合約期程在11月交艦。不過原定2025年底交艦結案的海鯤號潛艦,預算編列確定將再展延4年,直到2029年纔會結案。對此顧立雄解釋,是因爲海鯤案中包含的武器裝備「MK-48 Mod6」魚雷必須採分批交貨,才導致全案必須展延結案時間。

不過,根據海軍參謀長邱俊榮中將公開的說明並不只如此,邱俊榮說明是海鯤號潛艦的原本建案時間爲2019年至2025年,但是因爲潛艦要具備完整戰力,就必須要有「戰鬥系統」及「必要武器」,而近年受到國際間的戰爭、供應鏈等問題,美國方面通知MK-48魚雷可能將採分批供貨,因此我方纔配合展延到2029年結案。

其實,美方在首艘海鯤號潛艦尚未建造仍於設計階段中,即同意出售臺灣;媒體公開的報導,美國在2018年4月,由當時的川普政府批准出售46枚MK-48 Mod6魚雷,預計在2028年交付完成。因此魚雷軍購案與首艘自制潛艦建造案,是不同的案子,根本是二碼子事,如今卻要混爲一談。國防部長的說明很可能僅是選擇性作法,但是海軍司令部參謀長卻說出了重點,主要關鍵不在魚雷,而是潛艦的「戰鬥系統」。

其次,2024年7月15日媒體報導,海鯤號準備進行泊港測試與裝載魚雷。對此,當時個人分析裝載魚雷絕無可能,應是刻意釋放的「假訊息」,其目的爲何不得而知。

其實,只要是擔任過潛艦的軍士官都知道潛艦要進行3月定期保養、半年的期中進塢和爲期一年的大修,都必須卸油、卸水、更重要的是「卸彈」。因此,斷無在海鯤號潛艦交付海軍之前,即進行裝載魚雷,況且戰鬥系統仍未經過測試合格驗證,又如何與線導魚雷連接進行測試呢?這不是自找高度風險?

再者,海軍公開表示海鯤號泊港測試的進度已經達到50%至60%,不過仍有十餘項的缺失有待改進,殊不知潛艦主系統與次系統將近27個,若不完全改正,就進行後續泊港測試,很可能就會形成「骨牌效應」,缺失將會越來越多,且愈來愈困難,愈不容易解決,恐將發生不期的意外大事。(作者爲前海軍潛艦兵器長、作戰長與潛艦訓練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