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鯤號帆罩粗糙 專家質疑未完工

首艘國造潛艦「海鯤號」上月28日舉行「原型艦下水暨命名典禮」,但包括魚雷射口、螺旋槳等重要機敏部位都用國旗覆蓋。(總統府提供)

「海鯤號」上月底亮相,包覆不平整被質疑尚未完工。(本報資料照片)

國造潛艦「海鯤號」上週曝光,但潛艦帆罩外殼浮起不平整,引起外界質疑。在臺美軍事界甚受重視的專家梅復興2日發文指出,海鯤潛艦帆罩一部分只是臨時性的,爲了配合此次擲瓶命名典禮,所以施工較簡易粗陋;另潛艦退役上校王志鵬也認爲,因爲潛望鏡尚未裝設,未來施工必須再拆除,因此研判帆罩僅暫時以薄鋼板塑形替代。

臺船相關人士指出,銲道一定已經過各項測試纔算完成。若有一些屬於美觀上的小瑕疵,在正式交艦前,會依海軍監驗人員意見做修飾。

梅復興說,海鯤號還有若干仍待完成的工序。除了海軍已解釋的電瓶與潛望鏡外,依施工工序,電瓶及潛望鏡最後才能安裝,最明顯的應該就是帆罩。他說,帆罩外殼浮起不平整,其實並非使用一段時間後才易出現的「瘦馬現象」(薄金屬質板置於骨架之上缺乏結構支持,所以看起來鬆弛),而是因爲潛望鏡與電偵系統等桅杆尚未安裝,目前帆罩一部分只是臨時性的,爲了配合此次擲瓶命名典禮。

王志鵬認爲,海鯤號帆罩使用薄型的鋼材,因此出現皺褶不平現象,是因潛望鏡與其他功能桅杆尚未裝設,但爲了9月28日儀式要有全艦完整的外型,因此急就章建造臨時的帆罩。他說,帆罩上航行燈部分,外皮粗製濫造,不但浮起,接合處還缺卯釘。

此外,梅復興認爲,海鯤號與30多年前我方向荷蘭採購的2艘劍龍級潛艦設計相近,但有修改,避免法律責任。他指出,若一定要說海鯤號與哪型潛艦設計相近,自然非劍龍級莫屬了,因爲潛艦國造團隊缺乏設計的經驗,爲了降低技術研發風險,縮短髮展期程,最後決定還是以劍龍級,特別是其壓力殼爲基礎,衍生出IDS(海鯤級)的設計。

梅復興說,由於事隔30多年,許多潛艦內部裝備都已停產,或因技術進步而尺寸或體積顯著縮小,有了降低噸位的空間;更何況,小幅修改劍龍級壓力殼的尺寸,亦可能有助於潛艦國造團隊在遭到智慧財產權質疑時的法律答辯。

他表示,海鯤號因有外殼掩蓋,難以看出模仿對象。但至少有個特徵明顯可見,就是舷側中段、看似一個小門的排水縫孔,這個縫孔的位置和外形與劍龍級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