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創投探索容錯機制 爲“耐心資本”鬆綁
證券時報記者 卓泳
今年以來,監管層多次提出,要發展股權投資、創業投資,壯大耐心資本。作爲國內創業投資最主流的出資主體,國有資金在發展耐心資本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
然而,近年來國資創投出資難以到位、對子基金考覈嚴苛、將基金到期壓力傳導至子基金管理機構,容易導致創新企業因對賭協議到期而觸發回購風波。這些都不斷“拷問”着國資創投的“耐心”。
如今,這樣的困局有望被打破。日前,廣東率先提出“不以國有資本保值增值作爲主要考覈指標”來考覈國有天使投資基金和創業投資基金。言下之意是,只要符合一定條件,投資基金可“盡職免責”,這對國資創投及其基金管理人、市場化投資機構無疑是極大的“鬆綁”。
不得不說,如今我國對國有資本的管理越來越完善規範,但是,圍繞國資參與創業投資、風險投資而專門制定的有效管理和考覈標準,卻一度較爲缺乏。儘管從2016年“創投國十條”發佈開始,就陸續有政策文件提出要推動國資創投建立容錯機制,部分地區也開始了這方面的探索,但至今都未成氣候。
近兩年,國資創投與市場化投資機構之間的矛盾愈發突出。今年6月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首次提出“處理好政府性基金與市場的關係”,緊接着出臺的“創投17條”也提出“改革完善基金考覈、容錯免責機制,健全績效評價制度”,進一步明確國資創投要有針對性地建立容錯機制。今年來,各地政府在完善容錯免責機制上也在明顯加速。
衆所周知,創新創業過程中遭遇失敗,是世界各國都難以避免的問題。所謂風險投資,就是要敢於承擔風險,纔有可能獲得投資收益。作爲推動創業創新的金融力量,創業投資倘若懼怕風險、不敢接受失敗,缺乏資金支持的創業者就不敢放手拼搏,不利於構建開放、包容的創新生態。因此,國資創投建立容錯機制,有望從源頭上疏通制約創新的“梗阻”,給全社會釋放更大創新活力。
當然,國資創投參與到創業投資市場的時間不過十來年,而容錯、免責機制的設立需要自上而下體系化的配合,只有平衡監管部門、投資機構等多方訴求,才能真正落地操作。所以,當前各地國資創投探索容錯機制的大幕纔剛剛開啓,未來如何落地仍有待觀察。期待創業投資愈發“輕裝上陣”,真正發揮專業優勢,點燃更多科技創新的星星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