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漢光演習淡水河防衛想定的再思考(張百達)

國軍漢光38號演習第2階段「實兵演習」將於7月25日展開,爲期5天,今(20日)一早在宜蘭蘇澳外海進行海空聯合截擊實彈操演預演。(吳佩蓉攝)

爲期5天的「漢光38號」實兵演習將於本週正式展開,據媒體報導,日前國軍預演操練時出動多輛M3浮橋車,於淡水河面佈置多道串連的汽油桶與炸藥形成阻絕鏈,甚至不惜炸燬關渡大橋,以防止戰時解放軍的野牛氣墊船或登陸艇沿河長驅直入臺北的政經中樞。然而,這樣的作戰想定與防禦部署是否符合未來可能出現的作戰場景,或有相當值得探討的空間。

首先,要思考的是一旦「臺海有事」,臺海戰爭發展到什麼樣的階段或條件,解放軍可能會採取氣墊船或登陸艇沿淡水河口進襲臺北市區?其作戰任務或戰術目標爲何?屆時又可能會遭遇什麼樣的困難或風險?其成功機率算比又是如何?乃至國軍是否還有其他更具效益性與嚇阻力的防衛手段等問題。

解放軍挺進淡水河口已經突破防線

直言之,如果解放軍的登陸船艇能夠接近乃至進入淡水河出海口,顯示其已突破國軍24-12海里的防線,乃至各型陸基反艦飛彈與傳統火炮的覆蓋範圍。這不僅意味國軍在該區域的地面防衛能力已被大幅削弱或摧毀,且這些解放軍的登陸船艇可能還同時獲得來自空中突擊旅,以及與無人攻擊機掩護下所形成的局部空優。

然而,現實上不論是可直接從對岸橫跨海峽而來的野牛式大型氣墊登陸船,或以兩棲攻擊艦爲母艦的小型氣墊登陸艇或兩棲戰甲車,若未能取得局部空優並同時有效壓制國軍反擊能量的情況下,其在渡海接近臺灣本島的全過程中,均將成爲國軍各型導彈、火炮、武裝直升機乃至無人飛行載具的打擊目標。

其次,即使解放軍登陸船艇能夠成功抵達淡水河口,但從河口逆流而上進入市區的全過程中,也勢將遭遇國軍部署於河道兩岸、從地面到高地的多層火力攔截。尤其,從淡水河口到關渡大橋約8公里(8000公尺),距政經中樞的博愛特區則達22公里(22000公尺),不可謂不長。

至於與岸置火力射程相關的河面寬度部分,淡水河流至關渡、五股附近的河寬約550公尺,過了關渡隘口後的下游河牀豁然變寬,至淡水一帶則達到1250公尺,直至出海口。若以二戰時期便已開始服役的傳統兵器50機槍爲例,其每分鐘射速約500至600發,最大有效射程約2000公尺,足以覆蓋整個河面。若再搭配夜視鏡等追瞄系統並妥當部署沿岸兩側,將可形成相當緊密的交叉火網,且具備全天候的接戰能力。

此外,國軍已於淡水河沿岸修築經營防禦工事,並部署配置直射火砲的履帶坦克、30口徑鏈砲的輪式裝甲車,若再加上車載機動的拖式飛彈、可單兵攜行的標槍飛彈,乃至有效射程達400公尺以上的國造紅隼反裝甲火箭等,火力不可謂不強大,按理應可有效封鎖整個河面。

是故,任何想藉船艇循淡水河面進入臺北市區的行動計劃,其成功機率應是微乎其微,且屆時政府政軍國安高層等均應早已完成疏散掩蔽,並進入各地的作戰指揮中心,而非停留在總統府等中樞要地等候解放軍兩棲部隊的進襲,故實務上也難以取得所謂的「斬首行動」之效。

部署汽油桶串、炸燬關渡橋不切實際

相對的,國軍於淡水河面部署汽油桶串乃至不惜炸燬關渡大橋的構想,雖均可作爲多重阻絕手段的預備方案,但其必要性與作戰效益,恐怕還有相當值得斟酌的空間。

尤其,以解放軍目前服役的少數野牛級大型氣墊船爲例,國軍的汽油桶火攻計劃對於阻絕相關船艇的實際效果不僅有待科學驗證,恐也不如直接部署傳統觸發式水雷來得有效。且現實上,由於該型船艇的弱點在其駕駛艙,若國軍將最大射程達9500公尺的35防空快砲部署於(河口)沿岸或附近高地,並改採平/俯射的對海/面攻擊模式,不僅可有效防控河口附近的周邊海域,更能抵禦大量登陸船團所構成的威脅。

值得注意的是,相對於水面船艇的傳統登陸作戰模式,近年來解放軍已於臺海當面部署空中突擊旅,藉由武裝直升機、運輸直升機與特種部隊的搭配組合,可採取超低空飛行方式,從對岸直接飛抵臺灣本島遂行立體突防與機降作戰,且其作戰速度與威脅程度均遠勝於搭乘船艇從淡水河口「逆流而上」的作戰模式,也更值得國軍的關注與重視。

面對兩岸軍力與可投入資源差距的持續擴大,國軍的臺澎防衛作戰想定、資源配置與戰術戰法等,或許需有更符合實際與現實的評估,展現講求效益的創新思維,同時避免陷於過去的傳統框架。唯有如此,纔有可能更好地應對今後只會更爲嚴峻的安全挑戰。

(作者爲兩岸政策協會秘書長,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