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若麥卡錫訪臺,「和平統一」將成爲臺灣民意主流(周忠菲)

4月份麥卡錫是否「訪臺」?立法院長游錫堃4日清晨搭機返臺,在華盛頓期間並沒有與麥卡錫見面,如何解讀,別具意涵。(範揚光攝)

2月3日,美國國務院公佈國務卿布林肯推遲訪華。美方提出的直接原因是中國的「間諜飛艇」、或者「高空偵察氣球」飛臨美國上空,對中方「不負責任」的行動和事後的「遺憾聲明」,表示不滿。布林肯原先強調,美國將「致力於確保外交溝通管道暢通,準備在條件允許的狀況下,儘快訪問北京」。目前,華盛頓各種輿論轟轟烈烈,擔心「訪華收穫有限」是主流說法。這些評論也引向「氣球」後面的另一個觀察點,即麥卡錫「訪臺」將繼續在美國政治中發酵,衝擊中美關係。

當前華盛頓有一個普遍流行的看法,不少「專業人士」認爲,由於美國對俄烏之戰的戰略出現調整,美國將通過加大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儘快結束這場戰事。於是,美國得以抽身向東,將集中力量應對中國。他們預估美國打「臺灣牌」的力度將迅速加大,預估中美關係衝突的一面,將快速上升,預估美國的戰略轉向,可以「威懾中國」。「美國回來了」!民間通俗的說法,就是所謂臺海將有「大戲上演」,「兩岸關係將受到重大沖擊」。這些觀點、視角,不能一概斥之爲「機會主義者」,各有其相對的道理,但悲觀性似乎佔上風。

本文提出一個略有不同的看法,那就是如果麥卡錫真的「實現訪臺」,結果可能出乎意料,即支持兩岸和平統一,將成爲臺灣民意主流。

依據主要有兩點:其一、麥卡錫若訪臺,近期目的是引發中國大陸「軍事遏獨」。但中國做事有自己的「節奏」,可主動選擇反擊方式。指責中國大陸「改變臺海現狀」,指責中國將提早「武力攻臺」,是美國政府、國會、兩黨一貫的調子。目的就是通過逼中國大陸對臺「動武」,達到延緩中國發展的目的。拜登政府除了對川普政府的對臺政策「蕭規曹隨」,還在大幅增加國防預算,加大挑起臺海軍事衝突等方面,「更進一尺」。用意是將臺海事態,往引發中國大陸「軍事遏獨」方向發展,同時藉機增強美國在亞洲的軍事存在。如加緊推行「亞洲小北約」或「軍事一體化」等設想,胃口很大。

麥卡錫若訪臺,也是主打引發中國「軍事遏獨」這張牌。底色是政黨博弈,個人收益次之,「訪臺」發展脈絡,也可說明這一點。去年8月,裴洛西「硬闖臺灣」,折騰了幾個月後最終成行,此後,形成了中美對立升級的態勢。中美關係從戰略互信受到損害,發展爲美方直接背棄政治承諾。期中選舉後,拜登政府加緊扶持民進黨,唆使其加速「臺獨進程」,因此民進黨在「九合一」選舉中,逆勢操作繼續打「親美抗中」牌。慘敗後,從美國的反應看,措施是繼續強化與民進黨的勾連,繼續深化和催化「臺灣問題的國際化」,加快「武裝臺灣」,繼續逼中國大陸「軍事遏獨」。

共和黨方面,見縫插針。麥卡錫不但照抄裴洛西的「訪臺」版本,還高舉「反中旗號」,以示他比裴洛西「走得更遠」,對華更加強硬。如去年裴洛西從臺灣回到華盛頓接受記者問,她第一句話就是:「在美國,沒有人比我更反華的了」。近日美國政治新聞網站報導,有記者問麥卡錫,去年裴洛西強勢訪臺,結果引起中國大陸的環臺軍演,他是否也擔心若前往臺灣,會再次升高臺海軍事緊張情勢,麥卡錫的回答是:「我要表明,我永遠不會讓中國決定我能否去哪兒,或者什麼時候我能夠去」。

同時,麥卡錫也要權衡「訪臺」的嚴重性,還要避免「被嫁禍」、「點火不成」的政治風險。避開敏感的時間節點,他做出審慎姿態,強調:「目前,我沒有要去臺灣的行程規劃。(Additionally, newly elected House Speaker Kevin McCarthy, who has expressed interest in visiting Taiwan, told reporters at a press conference Thursday that he has no current plans to do so. 「China’s never going to tell me where I can and can’t go. But I have nothing scheduled right now to go to Taiwan,」 he said.)。

說明麥卡錫「訪臺」這張牌的使用,雖然可以隨時「捲土重來」,但也受到節制。關鍵是中美關係的發展方向,並非是美國根據自己的戰略需要就可以安排的。中國並沒有說「不出手」。

最近,原駐美大使,新任命的中國外長秦剛在會見聯合國大會主席時,就傳遞了這樣的資訊:「中國永不擴張,永不稱霸,但也絕不向任何霸凌與霸權低頭」。中國不會踩「美國的節奏」,中國在如何「軍事遏獨」方面,除了「針鋒相對」之外,重要特徵是在臺海問題上,保持中國的戰略定力。可見美國的戰略挑釁,如果不是沒有底氣,就是出現誤判。逼中國「軍事遏獨」,結果可能是「弄巧成拙」。

其二、民進黨試圖以輕慮淺謀的軍事行動,迎合美國需要。這種政策傾向促成臺灣社會的覺醒,意識到「反中保臺」只能是禍害。臺灣主流民意一直不支持極端「臺獨」,這是對民進黨的重要制約因素。無論民進黨如何操弄、挑釁,臺灣民衆就是「不願言獨」。

現在的趨勢是,俄烏戰事的警示,民進黨在「逼大陸軍事出手」方面與美國勾連,不惜輕舉妄動等事實,擦亮了人民的眼睛,民衆對「臺獨」路線開始唾棄。中間選民發出了「要和平,不要當炮灰」的聲音,而持和平統一的力量越來越多,而民進黨的分裂卻在加劇。民進黨用美國定義的、預測的、所謂的「中國武力攻臺」,「戰爭威脅逼近」等方式,操縱民意,結果帶來反效果。

「眼見爲實」是中國政治的一大特徵。在中美較量的拉鋸中,大陸實力快速增長,大陸在對臺政策上,對「兩岸一家親」與「反對臺獨分裂主義」路線的貫徹和深入,這些努力逐漸爲臺灣民衆默默認可。「避免戰爭」、主張「兩岸和平」,認爲和平統一有利於兩岸的判斷、主見擡頭,就連過去國民黨主張的「不統不獨不武」,也相形見絀,開始失去意義。

而民進黨冥頑不化,只擔心「反中保臺」的空洞化趨勢,如不能遏制,民進黨的政治安全就沒有保障,這一點從企圖加劇麥卡錫「訪臺」信號的發酵,民進黨主動追加動作方面,就可以看出來。如近日「立法院長」親自出馬,直奔華盛頓,目的顯然是「加強國際公共印象」,達到對麥卡錫「訪臺」進行「官方層次驗證」的效果。即對民進黨釋放的,聲稱去年9月由「立法院」授權,由民進黨民代在華盛頓遞交邀請信,與最終敲定「麥卡錫訪臺」一事,進行「認定」。 搞笑的是,根據臺灣和美國的媒體資訊,臺灣「立法院長」在華盛頓期間,並沒有與麥卡錫見面,自然也就無法「封印」。

衆所周知,美國國會是立法機關,這次美方的「捏拿」,說明「民意如流水」也被納入了美國的預估,何況,後面還涉及美國在兩岸關係中的「仲介地位」。民進黨被迫「心領神會」,顯示其以軍事上的輕舉妄動迎合美國需要的「能力」,依舊被美國捏得死死的。

布林肯訪華呈「暫停狀態」。接下來,4月份麥卡錫是否「訪臺」,美國第一號人物和第三號人物在「打臺灣牌」方面的算計,美國兩黨在反華和中美關係方面,如何「鬥法」,如何「在對方跑道上安釘子」,序幕還未展開。

對兩岸中國人來說,機會在於,同心同力,共同建設一個現代化的,人民均富的中國。在疫後世界,進行新佈局,也有可能成爲兩岸的新聚焦。提出若麥卡錫「訪臺」,「和平統一」有可能成爲臺灣主流民意的判斷,有一定的依據,期望對海峽局勢,產生正面影響。

(作者爲上海臺灣研究會研究員,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