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拜登政府的臺灣牌 越來越帶有戰爭味道(周忠菲)

目前拜登政府的臺灣牌,越來越帶有戰爭味道,運作所具有的非理性特徵,將給兩岸帶來風險。(圖/本報系資料照)

再過兩天,已經貼上「務實臺獨」政治標籤,以「中華民國臺灣」爲定位,以宣稱「中華民國憲法是災難,不能用來解決兩岸問題」,曾多次表示「可修法」的賴清德,將正式接任下屆「中華民國總統」。這些公認的符號與話語,已經清楚地表明,賴清德的「新政府」,其內核就是不折不扣的「臺獨」。而外界所關注的賴清德「520」就職演說,民進黨將如何闡述「兩岸關係與國家安全立場」等,實際上已經沒有那麼重要。至於誰將被邀請赴「瓊瑤宴」,誰又將「打馬前往總統府」等,也只是相互的「政治熱身」。至於熱衷於散佈說,「美國已看過賴清德的演講稿」等,純屬沒有必要的「折腰」。

相對醒目的是拜登政府高調宣稱,將派出非官方代表團出席賴清德就職典禮,成員有現任美國臺灣辦事處AIT主席羅森伯格,以及曾擔任過這一職位的布魯金斯研究院卜睿哲等。與美國最近在南海、臺海頻繁舉行軍演的舉動相比,拜登政府對臺政策似乎展現「文武」兼具的色彩。

但換個角度,將2024臺灣大選與陳水扁(2000-2008)、蔡英文(2016-2024)時期相比,最大的不同,是民進黨以40%支持率的「弱勢」,首次突破臺灣政黨輪替的規律,「順利」實現連續三次執政。這難道真的是蔡英文執政下的「四個堅持」路線,大選期間賴清德提出的民主與和平「四大支柱」,以及勝選後賴清德宣稱將延續2016年蔡英文執政以來「承諾不變、善意不變」的兩岸關係政策,所取得的「勝利」嗎?

臺灣政黨政治中這一現象,與民進黨當局將美國印太戰略的推進,「同步」地等同於,民進黨「反共、反中」的大陸政策,密切相關。爲迎合美國有意引發亞太地區安全格局動盪,爲體現在中美激烈博弈中「選邊站隊」,蔡英文從第一任期到第二任期,在島內和周邊煽動「中國威脅論」。選舉過程中,又根據需要,運作「戰爭發生或者不會立即發生」,影響選民。這些現象說明,這次臺灣大選的結果,是美日因素的介入(如賴清德保留蔡英文的國安班子,宣稱「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美國對臺政策的高度配合,民進黨掌控資源,對臺灣社會進行輿論渲染,所產生的綜合效果的「體現」。

本文認爲,目前美國對臺政策似乎「文武」交錯,兩手並用,是假象。拜登政府的臺灣牌,越來越帶有戰爭味道。拜登政府臺灣牌的運作所具有的非理性特徵,將給兩岸帶來風險。

一、拜登政府臺灣牌的運作特徵與非理性現象

拜登政府臺灣牌的運作特徵,可從制度化角度和非制度化角度,或者理性和非理性兩個層面,進行觀察。特點是非理性現象突出。

制度化角度,是指美國總統可以直接決定的事情。比如美國與國際組織和國際條約的關係、推出各種不成文的「新冷戰」,外交政策走向等。在中美關係方面,拜登政府通過新組建國際組織,如AUKUS、QUAD四方安全對話機制等圍堵中國,同時又推行中美元首會談,中美不脫鉤,對中國打貿易戰等。臺灣問題上,集中在關於一箇中國政策的表述。

非制度化角度,是指美國政治的非制度性運作方式,尤其是其非理性的運用特徵。這種非理性反映到中美關係框架下,美國可以在臺灣問題上,口無遮攔,不承擔後果。如拜登政府剛上臺時,國務卿布林肯在國會聽證會上就稱呼臺灣爲國家,展示企圖將臺灣「準國家化」的「威脅」,在政治和外交上打擦邊球,模糊中國對臺灣的主權,在地圖上搞「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拜登本人在美國是否「出兵護臺」的「口誤」、「食言」等。對非制度化的運用,發展到可以「不遵守大國信用」的程度,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傾向。

二、拜登政府臺灣牌,越來越帶有戰爭味道

這主要體現在美臺軍事關係方面。如美國對臺軍售,中美建交的三個公報,雖然沒有解決這個問題,但趨勢是朝解決問題的方向發展。從川普開始,美國在臺灣問題上開始突出軍事牌,加大對臺軍售,拜登上臺後,擴大對臺軍售,花樣翻新。特別是戰爭味道十足。如拜登本人至少四次在公開場合(國內以及國際峰會接受採訪)表示,如果大陸武統臺灣,美國會履行保衛臺灣的承諾(其後白宮出來解釋說美國一中政策不變)。

其次,俄烏戰爭爆發以來,拜登政府的對臺軍售,從原來常規性,轉向出售更有針對性,即更具有不對稱性和實戰性的武器(無人機、機動火箭系統、機動佈雷系統。其它配套措施包括對臺軍事的培訓,美軍事人員出現在臺灣,主張臺灣大量儲存武器等)。特別是不久前,拜登政府打破時隔近半個世紀的「沉寂」,重啓對臺軍事援助。而軍事援助一般是美國提供給主權國家的。拜登政府通過的國防法案,將美國對烏克蘭、以色列,臺灣的軍援,聯繫在一起。美國軍方宣稱,美臺軍事關係的加強,美國對臺灣的「豪豬」戰略,可讓大陸「在攻臺的時候付出慘重代價」。

根據上述分析,總結出兩點:

其一,拜登政府的目的,在於鼓勵賴清德掌權下的民進黨當局,繼續將美國的「印太戰略」,與「對付中國」掛鉤,將臺灣的安全,完全套牢在美國設計的「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之中。

其二、美國相互制衡制度的設計,使總統個人的作用,相對受到限制。但這種制度設計有時也「有機可乘」。而在戰略上,這是危險的。如川普未入主白宮之前,打電話給蔡英文。如美國前參謀長密利,擅自就美國是否在臺灣海峽參戰,打電話給中國。

可見,拜登政府對臺的「文武兩手」,只是假象。拜登政府在對臺政策上進行的戰爭挑釁,是一種危險的舉動。警惕美國對臺政策非理性的一面,對兩岸關係造成傷害,實屬必要。

(作者爲上海臺灣研究會研究員,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