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潛艦國造不能聯網 問題就大了(譚傳毅)
潛艦戰鬥系統就是一般所說的指管(C2)系統,它必須與三軍所有兵力的C2聯網作業,成爲三軍聯合作戰的一部分。圖爲2019年蔡英文總統出席潛艦國造專用廠房動土典禮。(本報資料照片)
戰鬥系統就是潛艦的指揮管制中心,是潛艦的大腦,戰鬥系統應該具備良好的資訊互聯互通的能力。潛艦戰鬥系統就是一般所說的指管(C2)系統,它必須與三軍所有兵力的C2聯網作業,成爲三軍聯合作戰的一部分。
現代潛艦不再獨立作戰
由於海水對電波的遮罩,潛艦與外界通信困難,過去潛艦都是獨立作戰,很少參與其他兵力的聯合作戰。而現代作戰又要求聯合作戰,三軍各個作戰單元之間必須建構縱橫交錯的網路,形成一個結構緊密、反應靈敏、而又能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的聯合作戰體系,才能發揮整體作戰效能。
因此,潛艦戰鬥系統必須具備良好的資訊能力,但考慮到潛艦隱蔽性,重點擺在接收情報能力,包括直接接收來自潛艦外部的資訊和接收並處理本艦各類感測器探測資訊。
首先是要透過艦隊情報中心提供的完整「戰場態勢圖」,並能隨着情報中心的戰場資訊而即時刷新,同時還能讓潛艦查詢、編輯和儲存與本艦和編隊有關的資訊。
日後國造潛艦戰鬥系統的資訊格式、協定標準、顯示介面,必須與三軍聯合作戰指揮平臺相容,潛艦將不再單獨作戰,而必須參與三軍聯合作戰。海軍準備好了嗎?美軍販售給海軍的戰鬥系統可以納入三軍聯合作戰體系之內嗎?
資訊整合與決策能力必須很強大
潛艦戰鬥系統應能整合水聲、雷達、光學潛望鏡等所蒐集的資訊,並將其與戰場態勢圖整合在一起之後,再獲取更準確的資訊;同時在不泄漏本艦位置的情形之下,爲艦隊提供本艦所蒐集的整合性情報。
在作戰決策方面,未來戰爭節奏必然加快、攻防轉換頻繁,艦長的決策越發重要,傳統依靠艦長大腦決策的模式已經很難適應戰場態勢的快速變化。
如果戰鬥系統能夠整合艦隊的戰場態勢圖、並整合本艦所探測的情報,就能迅速評估戰場態勢,根據敵我態勢和本艦武器系統,迅速向艦長建議最佳的攻擊與防禦方案,艦長可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用兵哲學選擇他認爲的最佳方案。
在此之前,戰鬥系統還得具備諸多輔助決策系統:目標識別、多目標攻擊、交戰規則與法規、海洋環境偵測(例如海水鹽分、密度、溫度、深度、渦流)等輔助決策系統。
接下來,戰鬥系統不但要能妥善控制本艦武器系統,同時還要能把控制能力拓展到其它無人平臺。既然海軍決定潛艦國造,就不能忽略水下無人平臺,「有人」潛艦以母艦身分指揮水下「無人」潛艇(Unmanned Underwater Vehicles UUV)作戰,這纔是完整的水下作戰。
否則,海軍建造了6艘「有人」潛艦,鋼材(HSLA-80)使用方面不是頂尖的,潛深都是問題,本身易毀性極高,就更應該尋求「忠誠僚艇」的支援作戰。除非,當初海軍潛艦國造的動機不良,拿海獅、海豹的陳舊經驗運用到現代海戰,極度缺乏遠見。
戰鬥系統的組成
以美國維吉尼亞級潛艦爲例,其戰鬥系統包括了:指管顯示主控臺、指揮工作臺、艦長指揮台、數據管理機臺、情報處理伺服器機臺、巡弋飛彈控制機臺、射控機臺,充分展現指揮與射控整體設計思想。
其它的輔助機臺則有:情報數據分析處理、威脅預警、情報數據分類與目標識別、目標運動分析與武器諸元運算、武器和水聲對抗設備發射與控制、與其他潛艦/水面艦艇/飛機的通信和交互等功能,系統處理能力比洛杉磯級和海狼級潛艦強得多。
而且維吉尼亞級潛艦裝備適合在淺海活動,如果美海軍派遣它到南海,比起當初設計在大洋作戰的海狼級潛艦適合得多,也比較不會發生像康乃迪克潛艦在南海的碰撞事件。
國軍聯合作戰體系必須納入國造潛艦
傳統上,隱蔽偷襲是潛艦最主要的使用模式,但隨着戰場環境越來越透明,單艦作戰的威脅也越來越大,未來國造潛艦必須融入三軍聯合作戰體系,才能提高單艦或是艦羣的作戰能力。
在這種情形之下,海軍除了國造潛艦,還要有其它配套措施,否則,我們把潛艦形容成鐵棺材毫不爲過。這些配套措施是:構建潛艦與外界進行通信與中繼設備(在本島特別是在東海岸設置水聲通信浮標)。尤其要設置與水下無人潛艇(UUV)中繼通信設施,並將潛艦納人海軍作戰體系之中,使得潛艦在隱蔽狀態下能夠與其他兵力展開聯合作戰。
剩下來的是如何整合「人」與「機器」,海軍不能單純的只是建造潛艦,造完了之後放任其自生自滅。人與機器的整合就是「人體工學」。
戰鬥系統的人體工學
人體工學(Ergonomics)是研究人和機器、環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合理結合,使設計的機器和環境系統適合人的生理及心理等特點,達到在生產中提高效率、安全、健康和舒適目的的一門科學。
人體工學會提出友善的操作介面以及舒適的美學外形設計,提高使用者的舒適度。因此在安排整體機臺時,會考慮機櫃對人體生理和心理因素變化,例如手臂長度以及在潛艦狹小艙間內的移動因素。
既然海軍已經花錢國造潛艦,何不把事情做到極致?讓官兵能夠在友善、合理而美觀的環境中工作。潛艦國造首艦即將花掉400億元,難道從中沒有得到任何經驗?
建構「聰明」的機器
自從Alpha Go擊敗圍棋世界冠軍,新一輪人工智慧應用技術進入各領域,當然包括潛艦戰鬥系統中的指揮自動化與決策系統。
未來國造潛艦在配合水面艦艇作戰、或潛艦艦羣協同作戰、或指揮UUV(如果有的話)作戰,必須植入人工智慧技術才能發揮整體功能。這個戰鬥系統不但要整合艦內偵搜、射控和指揮機臺,還要能在水面、水下與其他兵力組網,需要大量使用AI技術,才能夠遂行即時通信、即時決策與即時指揮的聯合作戰。
如果戰鬥系統不植入AI技術,乾脆不要這個系統,還能爲國家節約不少經費。試想沒有以AI技術爲基礎的戰鬥系統,最多是加快了艦內操作速度,但沒有組網能力、沒有外界指管系統的指示,連攻擊目標都不知道,戰鬥系統無法提供武器與決策方案,怎麼作戰呢?
國造潛艦戰鬥系統型號
據聞國造潛艦戰鬥系統將使用美國雷神公司提供的CCS MK-2和AN/BSY-1的組合,CCS MK-2是第二代水下射控系統,1988年和第一代的AN/BSY-1戰鬥系統一起裝備於改良型洛杉磯級攻擊核潛艦與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艦。
CCS MK-2整合了第一代的CCS MK-l和AN/BSY-1,能夠分析目標動態,可以當作戰鬥系統使用,一次可以控制4枚MK-48魚雷。AN/BSY-1是美國海軍第一套大型分散式架構的戰鬥系統,雖然美海軍評價不錯,但是整合程度不夠,運算速度也明顯不足。
海狼級裝備了第二代AN/BSY-2和CCS MK-2,但是海狼級潛艦隻生產了3艘,美海軍僅買了4套。維吉尼亞級潛艦戰鬥系統,則使用更先進的AN/BSY-3與CCS MK-3的組合。
AN/BSY-2與第三代的AN/BSY-3纔是美海軍現役真正的整合性作戰系統,它能結合潛艦的數據處理系統、感測系統、航行戰術控制、武器控制、目標動態分析、視距外打擊等。AN/BSY-2/3也是分散式系統架構,CCS MK-2只是其下的一個主要子系統。
CCS MK-2與AN/BSY-1的組合的確是美海軍的現役裝備,射控功能大於管理功能。美海軍不太可能把現役裝備賣給臺灣,雖然美海軍開始退役配備這個組合的洛杉磯級和俄亥俄級核潛艦,他們勢必要閹割某些功能。
問題是海軍需要哪些不能被切割的功能?本文認爲,人工智慧與人體工學就算了,但是國造潛艦必須納入國軍聯合作戰系統之內!
(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法國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