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國造潛艦註定無法成爲不對稱武器(譚傳毅)

潛艦國造能否掛上「不對稱作戰」,刻正引發輿論爭議。(本報資料照片)

潛艦國造隨着國安會諮詢委員黃曙光對外「怪異」的發言,正式浮上臺面,也把海軍潛艦作戰與「不對稱作戰」掛上了勾。

「不對稱作戰」是當前臺灣軍事界的「政治正確」,軍方打算採購或發展任何軍備,若不套上「不對稱作戰」,簡直對不起列祖列宗。事實上,交戰雙方必然存在着差異性,無論這種差異性有利於己、或有利於敵人。

通常我們所謂的不對稱作戰指的是:以寡擊衆、以少勝多、以小博大。歷史上有不少成功的案例,關鍵是指揮官謀略的成功:例如指揮官能夠遲滯強大對手的行動,使敵多數兵力成爲無效兵力,再以己方相對多數兵力分割圍殲。若只是一廂情願的尋求數字上的有無,不會獲得任何「不對稱」的啓發。

我們必須提出一些問題:未來8艘國造潛艦能夠形成某種差異性、進而使解放軍處於不利的態勢嗎?如果是的話,當然潛艦就是不對稱武器,否則就不是。這8艘潛艦能夠對解放軍無論是登陸艦隊或封鎖艦隊形成「代差」、進而擊潰解放軍海軍?如果不能,那麼這8艘國造潛艦就不是不對稱武器。

不對稱作戰是美軍提出來的概念,原本是爲因應解放軍採取拒止戰術,以相對廉價的不對稱武器例如極音速飛彈飽和攻擊美軍航母戰鬥羣,只是解放軍軍力不斷增長,早就超越了不對稱作戰;而這個「不對稱」的優勢卻站在解放軍那邊。

與此同時,美軍繼續朝着不對稱作戰發展,最後出現了分散式作戰。本人已數度證明分散式作戰不可行,原因就是分散式作戰非常強調以AI技術爲主的無人化、小型化、輕量化游擊戰,而游擊戰恰好是解放軍的強項。

有意思的是,美軍卻向臺灣推銷已無前途的不對稱作戰,而且結論是以臺灣人民的血肉對抗船堅炮利的解放軍,也就是殘酷的巷戰!既然巷戰、何必潛艦?

在戰史上,依賴某個武器就能制勝的,實在沒有,看看俄烏戰爭就知道。烏克蘭獲得多少西方武器裝備,始終無法擊退俄軍。可知,想獲得一場「不對稱勝利」是多麼的困難!到底潛艦是不是「不對稱武器」?

潛艦與反潛的矛與盾

根據軍事上「矛盾原則」,既然有偷襲用的潛艦,必然就會有反制潛艦的手段。特別是一戰期間潛艦已經作爲獨立兵種,對於水面艦艇的威脅極大、並取得相當大的戰果。

彼時發潛作戰非常原始,反潛兵力就是水面艦艇;與其說「反潛」,不如說是「防潛」,例如採取「之」字航行、在重要海域佈設水雷和防潛網等等,後來出現了較主動的武器裝備例如深水炸彈、聲納與雷達、專用反潛艦與反潛機,這才真正的進入「反潛戰」的範疇。

此處我們提到了「反潛戰」,表示潛艦並不是這麼的安全,從它泊港期間一直到出海執行任務爲止,始終籠罩在被攻擊的陰影之下。即使是最先進的美軍海狼級核動力攻擊潛艦也不免在南海鎩羽而歸,至今仍無法修復;到底是被獵殺、還是自主撞山,誰也搞不清楚。

我們所要說明的是,潛艦的存在非常脆弱,而且是在戰前首先就要殲滅的目標。現代反潛措施很多,諸如使潛艦無法定位和攻擊的水聲干擾、搜索監視潛艦的水下機器人、搭載探測與攻擊的反潛直升機和反潛飛機、衛星與雷達聲納偵測系統、潛艦航行時所產生的電場與磁場偵測儀、水下無人殺手等等。這是反潛之「矛」。

潛艦發展也沒閒着,不斷朝着「匿蹤化」方向前進。潛艦噪音主要來自機械噪音、螺旋槳噪音和水動噪音,降低噪音也從這三方面着手。這是潛艦之「盾」。

第一,降低潛艦機械噪音。包括降低機械噪音、遮罩和衰減噪音輻射能量。對機械減振降噪包括浮閥減震(橡膠基座)技術、機器與艦體內部覆蓋隔音材料、管路系統噪音控制、艦體外部敷裝消聲瓦和吸聲塗料等等。我們無法確定海鯤級潛艦機器是否經過減震過程,媒體並沒有報導,看起來應該是沒有。

第二,降低俥葉噪音。在俥葉工作區域內注入一定壓力的氣體,延緩空泡的產生、減少潛艦噪音輻射。現代核動力潛艦多采用泵噴射推進器(例如日本大鯨級潛艦)或磁流體推進器,能避免俥葉壓力產生空泡、又能減少尾波,改善尾流性能使航跡模糊。而海鯤級潛艦使用的是常規葉片,噪音必然很大。

第三,水動力降噪。減少水動力噪音的主要方法是改進外部設計:採用水滴形外殼可以降低繞流產生的噪音和艦體出現空泡。另外,水滴形外殼光順可以散射和消耗來自敵潛艦的探測聲波。還可把升降舵設置在帆罩上,使其遠離聲納換能器的干擾。

總的來講,未來即使成功建造8艘潛艦,在沒有完全搞清楚這8艘潛艦所能帶來對我有利的「不對稱」差異之前,沒人敢說它們就是不對稱武器,因爲它們還得爲生存而奮鬥,必先考慮本身的存活問題,接下來才能思考如何對解放軍封鎖臺灣艦隊形成不對稱優勢。

國造潛艦是「孤狼」?

根據媒體報導黃曙光關於潛艦的看法,臺灣若建立潛艦艦隊,不但可破除解放軍海軍對本島的封鎖、還可切斷解放軍從本島東北面以及西南面航線。大概這就是黃曙光所謂的「不對稱作戰」。

有幾個問題需要釐清:潛艦何時部署在戰鬥部位?武統戰爭一旦開打,率先被殲滅的目標必然包括8艘潛艦,此時還怎麼出港呢?就算出港,如何發現解放軍目標?如果潛艦打開探測器必然會被解放軍發現,那就是貓捉耗子了。已經出港的潛艦是否接受基地的指揮?基地如何指揮潛艦作戰?

雖然黃曙光未清楚說明國造潛艦的性能,我們不妨假設這些潛艦的戰鬥系統沒有問題,就像任何水面作戰艦艇一樣。問題是,如何整合衆多基本作戰單元於一個系統之中?對於水面艦而言,在作戰體系之內聯通不是問題,可是國造潛艦的通信絕對是個大問題。

我國潛艦通信大概以傳送速率極慢的長波無線電通信爲主,但不知是否包括浮標通信和聲波通信;至於更先進的雷射通信、量子通信、中微子通信,我們幾乎可以假定完全不存在於我海軍。這8艘國造潛艦就是8頭孤狼,放出去就不知道跑哪兒去了。

若想要達到不對稱作戰的目標,基地就必須把這8艘潛艦也納入聯合作戰體系之中,並明確告知其作戰目標,這樣纔可能在外海儘可能的殲滅解放軍登陸艦隊、並儘可能的降低城鄉戰的損失。

在這種情形之下,潛艦必須是以作戰網路爲中心的一部分,除了某些特殊任務,只要潛艦出海就必須登陸網路系統,及時獲取資訊。在網路化戰場的支援下,充分利用其隱蔽性,在敵反潛兵力的薄弱區集中相對優勢兵力、對目標進行「不對稱」打擊。

潛艦指揮官必須掌握用兵的基本原則:重點地以單艇和戰術羣進行兵力編組、適時組織潛艦兵力的分散與集中、隨時保持潛艦行動的隱蔽性、預先將潛艦展開在預定的作戰海區。除此之外,還要勤練陣地伏擊、區域偵察、引導截擊和戰鬥巡邏等戰術。

如果未來海軍組建潛艦艦隊,但卻把它們視爲一戰與二戰期間老掉牙的的孤狼,實在是對不起5千億的預算。

結論

不能納入聯合作戰體系之內的潛艦,絕不能說是「不對稱武器」,因爲面對已經網路化的解放軍,敵人知我、而我不知敵,如何能打一場「不對稱作戰」呢?

在另方面,海軍光知道分散兵力,卻不能把8頭孤狼變成狼羣,如何能在決戰點形成局部優勢呢?那就更無法打一場「不對稱作戰」了!

(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法國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