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美債,從最安全的資產變成災難的源頭(羅慶生)

印度時報(TOI)集團旗下網站indiatimes專文分析,稱「去美元化」顧名思義指的是一國欲減少仰賴美元作爲儲備貨幣、交易媒介與計價單位的進程。(圖/路透社)

外電報導,由9個亞洲國家組成的亞洲清算聯盟(ACU)正在討論推出一個跨境金融結算系統,以作爲全球銀行間金融通信協會(SWIFT)系統的替代方案。這被視爲繼東協、金磚、上海合作組織、歐亞經濟聯盟…等非美系國際組織之後,「去美元化」運動的新發展。雖然目前影響還看不出來,但趨勢明顯。這次對美元霸權的挑戰和以往不一樣,如果完全無視,堅持「美元仍將維持最主要國際貨幣地位」的觀點而缺乏避險,風險將很大。

這並非危言聳聽,完全相信特定金融產品的金融操作是危險的,一旦出現變局就將被拖垮。令人記憶猶新的例子是美國國債。40年來美債價格一直穩定上漲,因此被視爲全球最安全甚至是無風險資產。沒想到美國聯準會(FED)暴力升息居然造成美債下跌,持有大量美債的金融機構,例如臺灣的壽險公司無不虧損累累,有些甚至增資2、3次才勉強存活,而美國地區銀行也倒了3家。原本認爲「最安全的資產」居然變成災難來源,難道不值得引以爲戒嗎?

臺灣探討「去美元化」的盲點

國際金融是非常複雜的系統,雖然貿易在人類社會已有數千年曆史,但目前美元同時作爲國際貿易的支付工具、儲備貨幣與計價單位,進而形成美國可以隨意印鈔票從全球攫取資源的美元霸權型態,卻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這現象會一直持續或因「去美元化」運動而出現意料之外的變局?目前還缺乏適當理論與足夠經驗作爲預測依據。臺灣流行的分析其實有盲點,有必要釐清。

首先,論者經常從美中競爭背景出發,將「人民幣國際化」連結到「去美元化」,進而推出人民幣目前還難取代美元,因此美元不會有問題的結論。但這其實是將兩個獨立議題扭曲在一起。

「人民幣國際化」是中國大陸所推動,期望國際收支能多使用人民幣。但人民幣還不是自由兌換貨幣,債市與期貨等金融市場也並不成熟,數位人民幣的應用還在實驗階段。中國理解自己條件不夠,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態度其實非常謹慎。從3、4月份還增持美國國債來看,中國理解美元地位穩定對其貿易的重要性,並無意(至少現在還沒有)推動人民幣取代美元。

「去美元化」則是各國央行尤其是「全球南方」國家,不想再受美元霸權箝制,因而想在國際貿易上使用非美貨幣或本幣交易,進而尋求其他資產儲備以擺脫對美元的依賴。去年美國製裁俄羅斯後開始醞釀,今年則如風起雲涌般地興起。所以如此,除了美國製裁或沒收敵意國家的美元資產而引起疑慮外,還有對「美元潮汐」收割各國努力經營成果而感到厭惡。

數十年來FED透過升息與降息,製造強勢美元與弱勢美元。當FED降息時美元弱勢,投資者向美國銀行貸款到新興的南方國家投資,新興國家經濟因而欣欣向榮。一段時間後FED轉爲升息,美元迴流,新興國家美金被抽離,很快陷入外匯存底不足的窘境,本幣快速貶值。此時美國財團再大舉進入,廉價收購破產的本國企業,將新興國家十數年的經營成果納爲己有。這些慘痛教訓,纔是新興與其它南方國家意圖擺脫對美元的依賴,尋求「去美元化」的主要原因。

目前情勢可以這麼解讀:中國還在「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階段,無意挑戰美國,但南方國家例如巴西、阿根廷卻簇擁人民幣試圖推翻美元霸權。這從今年突然有10多個國家有意加入中國主導的上合、20多個國家表態想加入已在上海設立國際開發銀行的金磚組織,可以得到理解。「去美元化」運動可視爲南方國家推動的國際金融革命,與「人民幣國際化」並沒有直接的連結。

另一個分析上的盲點,就是以目前數據做爲美元霸權仍難撼動的依據。較常用到的數據包括:國際清算銀行(BIS)的全球外匯交易數據,美元穩定上升,2022年佔比高達88.4%;國際貨幣基金(IMF)全球央行外匯儲備數據,美元佔比下降,但2022年仍有58.36%;SWIFT的全球貿易支付數據,美元佔比長期穩定,2022年有41.3%。這些數據顯示美元在國際交易計價、價值儲存與支付工具上仍爲全球之冠,因而判斷美元仍將維持最主要的國際貨幣地位。

然而這些數據只是說明美元霸權的現狀,並不意味着未來。認爲未來仍將如此的推論來自線性模型分析的研究途徑。但國際金融是複雜系統,線性模型的分析功能受到限制。這是爲何「黑天鵝事件」會被用來形容每隔一段時間就出現一次的金融危機的原因。線性模型預測不到,金融危機就如同黑天鵝般,在一片白天鵝中突然降臨。線性模型分析看似科學、專業,其實有高風險。

「去美元化」的安排是爲「後美元時代」作準備

「去美元化」或美元霸權終結其實是個老議題。十幾年前甚至更早就有人提過,但這次不一樣。這次是由南方國家推動,同時,還有美中競爭因素。兩者交互作用,擴大了美元風險。

爲什麼南方國家推動很重要?臺灣一般概念上的「全世界」通常只包括美、歐、英、日、加、澳、紐等西方國家,但真正的「全世界」其實還有更龐大的南方國家。之前質疑美元霸權的多是西方政治家、金融家或學者,容易被美國政經實力擺平。現在則是由南方國家推動;美國要擺平「全世界」,就沒那麼容易。

美中競爭有什麼作用?之前新興的南方國家被美元霸權收割時多敢怒不敢言;美國國力強、籌碼多,經常動用棒子。但現在美中競爭,美國用更多的卻是胡蘿蔔。美國以「國是訪問」招待韓國總統尹錫悅、印度總理莫迪訪美,那份拉攏的努力與用心,大家看得清楚。美國「抗中」必須藉助外力,這表示美國實力已衰,力不從心。如此就有愈來愈多的南方國家跳出來,擡轎中國往前衝。

那麼交互作用又是什麼?

美元霸權的基礎,其實是國際支付。金本位制度取消後,美元不再與黃金掛勾,美國於是透過「石油美元」迫使各國只能用美元購買石油。各國爲了能源安全不得不先買美元,再用美元買石油,或透過貿易出超賺取美元外匯。如果出超太多,美元一時用不到,就購買美債賺些利息。1980年後美國貿易赤字擴大,不斷向外輸出美元,全球央行累積愈來愈多的美元外匯,就自然而然的成爲貨幣儲備。

南方國家想要擺脫對美元的依賴,首先就要拒絕使用美元貿易。這在以前是難以想像的,因爲美國會出手干預。現在美中競爭,把中國當擋箭牌,美國不好阻止。各國央行的貨幣儲備,就將隨着非美元貿易的增加而逐漸多元化。人民幣、歐元都是選項,金磚國家擬議中的「金磚幣」也很有潛力。如此美元在全球央行的貨幣儲備中將愈趨減少,國際對美元的需求將減弱。

這很重要嗎?非常重要。

美國是世界最大債務國、世界最大貿易逆差國、連續20年以上的政府財政赤字、國債金額之大已經無法清償。換上別的國家早就已經破產,但美國依舊可以無限制的印鈔票從全球購買商品與服務。爲什麼?

因爲美元爲全球央行主要的貨幣儲備。IMF全球央行外匯儲備數據,2022年美元仍佔58.36%,不是嗎?現在美元的信用,不在於可以向美國換黃金,如早期的金本位時期;也不是可以向石油輸出國家換取石油,如石油美元時期;而是可以向世界各國央行,換取該國的等值貨幣。美元雖是由FED發行,卻是由全球央行共同擔保。

因此當美元在全球央行的貨幣儲備中減少到一定比例,就必然影響到美元信用。這是爲何雖然國際支付纔是形成美元霸權的核心,但談美元霸權都是以貨幣儲備佔比爲依據。

如此美元霸權將無法永續存在。不過,即便美元最後崩解,一般也多認爲是在遙遠的未來,短期內美元仍是最主要的國際貨幣。然而這次「去美元化」運動的力道很強。非美系的國際組織在交易計價、國際支付與貨幣儲備上各項取代美元的設計與安排,其實是爲「後美元時代」作準備,一旦準備好了,美元時代就結束。出現效應的時間可能較預期早,就看美國能不能有效阻止這發展趨勢。例如印度原是「去美元化」的要角,美國竭力拉攏後是否會改變態度,值得觀察。

未來IMF全球央行外匯儲備數據將是重要指標,美元佔比如果跌破50%,就是警報響起。擁有大量美元的投資者應及早避險。否則,相信是「最安全資產」而擁抱大量美債,結果現在股價跌的比雞蛋價格還不如的臺灣壽險公司,或者迅速倒閉的美國地區銀行,就是血淋淋的教訓。

(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