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馬陸行彰顯兩岸歷史文化連結及和平意涵(柳金財)

馬英九和4名姊姊湖南湘潭祭祖。(藍孝威攝)

前總統馬英九訪陸相關行程,非常具有傳統中華民國風,無論是從參訪地點設計及城市選擇皆然;不至北京避免被攻擊爲「上京朝拜」、受「敵國統戰」,選擇造訪中華民國首都南京、抗戰時期陪都重慶及建國的辛亥革命發源地,這對日漸「臺灣化」中華民國產生「再中國化」過程及效應;而回湖南祖籍祭祖慎終追遠,彰顯兩岸民衆具有共同的中華民族傳統、資產及文化根源。尤其前後任總統分別出訪大陸及過境美國,更是凸顯藍綠政黨政治,採取截然不同國際與兩岸事務政策取向。

這不僅凸顯馬作爲國家元首,所應具備高度及格局、家國情懷,既有中華民族主義、愛國主義及心繫中華文化傳揚;也有對中華民國從國家、體制及地理歷史文化的繼承開創。馬英九訪陸行,恰恰凸顯中華民國臺灣歷經從「臺灣化」轉向「中國化」過程;也象徵着國家的國際與兩岸事務路線,可以在「友美和中」均衡路線或「聯美抗中」失衡路線中抉擇,是要終須戰爭還是要建構和平?是先融合再統合?還是武統被吞併?

馬英九是民選第一位卸任總統登陸,且公開祭拜中華民國締造者國父孫中山,當司儀宣讀祭文歌頌孫中山之豐功偉績及高風亮節時,同時誦讀:「兩岸人民,同屬中華,炎黃子孫,振興民族,共創未來,薪傳綿延。九二共識,和平基礎。蒼生爲念,百姓謀福,共同發展,永繼無疆。」祭文內容不僅凸顯應正視中華民國存在事實,也顯示這是一份倡議兩岸和平發展祈願文。

祭文中揭櫫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振興民族」、「九二共識」,標誌兩岸擁有共同歷史文化資產,同文同種同根同源;尤其重新倡議「九二共識」,確認爲兩岸和平發展共同政治基礎,這對既往國民黨內部曾經爭論「九二共識」是否已成爲「過時論」、「揚棄論」、「替代論」具有澄清作用,也重新確認「九二共識」並非是「沒有共識的共識」,而是迴歸「九二共識、一中各表」。

馬題寫「和平奮鬥 、振興中華」願景目標,具有高度建構兩岸和平及中華民族與文化復興意涵。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皆爲炎黃子孫,應共同追求和平及避免戰爭,致力振興中華民族及文化,此爲兩岸中國人不可迴避的責任。透過此次帶領檯灣青年參訪大陸、座談,認識中華民國締造者孫中山先生,臺灣奉孫中山爲民國締造者尊稱爲國父,在大陸是廢除封建專制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對中國革命貢獻及其所着三民主義、建國大綱及建國方略,應成爲兩岸和平發展的共同資產。

尤其倡議振興中華民族及文化,帶領檯灣年輕人認識中華民國在大陸發展歷程,對年輕人中華國族認同形塑有所助益。臺灣社會因採行一系列「去中國化」及文化臺獨措施,致臺灣人認同最高達六成以上,雙重認同下降至三成,中國認同更創新低一成以下;臺獨也達二成左右。顯然,馬英九已關注到及前瞻性認爲,決定兩岸未來發展,應是兩岸年輕世代對民族、國家及歷史文化認同至關重要。

馬英九訪陸有其歷史意涵及影響,從國臺辦的表述中傳達對其正面積極信號,大陸當局充分肯定馬英九,稱讚素有民族情懷和振興中華信念,展現強烈民族意識與崇高家國情懷;肯定馬爲兩岸關係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包括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政治基礎上,積極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實現兩岸領導人馬習會歷史性會晤。同時,肯定馬英九闡明兩岸同胞是一家人,具有共同的血脈、共同的文化、共同的歷史、共同的願景,此構建兩岸中國人共同的精神家園和文化習俗。

大陸當局相當肯定馬英九此行,這有助於緩解蔡英文總統過境美國,因會見美衆議院議長麥卡錫所引發激烈緊張與對立。馬英九訪陸顯示兩岸人民「要和平、要發展,要交流、要合作」共同期望,彰顯七成以上臺灣民意希望兩岸要交流、合作及對話。這與大陸當局希望兩岸和平發展到和平統一的期待,及秉持「兩岸一家親」、「心靈相契」及建立「兩岸命運共同體」理念相向。而大陸當局倡議共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與馬英九強調中華文化及振興中華民族目標不謀而合。

馬英九首次大陸行所經停的地方和規劃參訪活動,具有強烈的歷史感,包括重大歷史事件、中華民族災難、共抵外侮精神,凸顯中華民族根脈和兩岸歷史連接,兩岸應共同致力於振興中華。馬陸行降低兩岸敵對作用,促使兩岸關係跳脫戰爭邊緣風險;選擇赴陸祭祖參訪交流,傳遞一種意念即兩岸和平建構,應藉由兩岸全方位交流、合作及對話始能實踐創造出來。

而蔡英文選擇過境美國與麥卡錫議長會見,避免其直接訪臺的衝擊性,也顯示臺美共同管控分歧及衝突的巧妙政治藝術,衝擊比裴洛西來臺較小些,但大陸仍會訴諸加大軍事威懾、外交壓制及經貿反制措施,例如臺宏斷交即是外交壓制措施。

總體而論,馬英九赴陸,實有效緩解雙方緊張及對立,化解蔡英文訪美所帶來兩岸衝擊。此次陸行「祭祖掃墓之旅」實爲成就「兩岸和平之旅」,也有校正中華民國國家內涵影響,從「臺灣化」歷程中注入「中國元素」轉向「再中國化」,重新讓中華民國風華傳統再現於神州大陸。

(作者爲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