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兩岸青年學生交流 陸委會竟唱衰?(柳金財)

陸委會迴應兩岸青年交流,提醒「宜考量當前社會情勢,及民意對交流安全管理之要求,邀請單位及受訪學校必須完整承擔好規劃及落實維安工作的具體責任。」究竟是否批准,意思頗爲模糊。(圖/本報系資料照)

前總統馬英九於3月率臺灣學生訪陸,後續正式邀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與湖南大學5所名校共50名學生,在學校教授陪同下擬於7月中旬訪臺,並規劃與臺灣五所大學進行廣泛青年教育交流。這對於重啓中斷多年兩岸青年交流,以促進兩岸社會溝通、交流及對話,原本是利於兩岸和平關係架構建立;但卻因兩岸不良互動及衝突政策目標,致雙方關係陷入壓制及反制之惡性循環,最終錯失兩岸和平穩定有序交流之「機會之窗」開啓。

蔡英文總統曾於年初呼籲,宣稱「推動疫後健康有序的交流是鞏固兩岸和平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五月底出席臺北國際觀光博覽會開幕典禮,倡議「希望疫後兩岸可以逐步恢復健康有序的交流。」這顯示蔡英文認識到面對後新冠疫情時代來臨,兩岸交流應循正常化、規範化、健康化及機制化發展,恢復兩岸常態化交流中斷以前樣態。從總統高度呼籲或倡議兩岸應進行「和平、對等、民主、對話」,本應是兩岸良性互動、互惠互利的唯一途徑。

陸委會迴應宣稱對兩岸青年交流向來「樂觀其成、正面看待」,但是否批准放行卻又模糊不清、遊離不定。如同開放陸客來臺觀光旅遊或允許臺灣旅遊團赴陸觀光參訪,接受到重重障礙限制。陸委會宣稱,「疫情後迄今已陸續開放陸生學位生、交換學生及短期研修生來臺,尚未開放來臺專業交流。」強調「任何以專案申請邀請陸方人士來臺交流,應依循法規,並符合交流主旨」;善意提醒「宜考量當前社會情勢,及民意對交流安全管理之要求,邀請單位及受訪學校必須完整承擔好規劃及落實維安工作的具體責任。」究竟是否允許大陸青年訪問臺灣,其意思表示頗爲模糊。就此而論,這實在是悖離蔡英文總統就職七週年演說,所倡議和平是兩岸唯一選項初衷。

值得關注是,馬英九基金會主動揭露民進黨政府似乎不願意放行,及設置開放兩岸學生交流人爲障礙。至於國民黨縣市首長極力表態,支持陸生來臺進行學術教育參訪交流,從活動安排到各縣市參訪行程,包括南投縣日月潭、花蓮縣太魯閣等景點,以及臺北市大稻埕、新北市九份和平溪等歷史古蹟與文化考察,這些參訪地點大都是國民黨執政區域。

這凸顯國民黨兩岸政策立基於「九二共識」政治前提下,比民進黨政府更爲積極、開放及進取,區隔「兩岸關係地方化」與「兩岸關係中央化」差異化,頗有「藍地方」包圍「綠中央」的政治意涵。從國民黨執政縣市首長立場檢視,希冀兩岸人民彼此展開更多瞭解、減少誤會降低敵意,促進地方觀光及經貿發展。故國民黨較爲積極主動搭建兩岸交流平臺,致於民進黨雖然呼籲及願意兩岸進行全方位交流,但卻反對設置「任何政治前提」,深恐一旦贊成「九二共識」,將使臺灣鎖進「一中框架」內。

儘管陸委會發布新聞稿宣稱,公開說明「政府對於兩岸青年交流向來樂觀其成、正面看待」,但仍受到質疑及批評。如此看似各方皆樂觀其成,又認爲利於兩岸和平的青年學生交流,怎又難以順遂呢?陸生來臺交流應屬於兩岸交流中「低階政治」,屬於事務性、功能性交流領域,甚少涉及高度敏感政治議題,除兩岸青年國族認同形塑外。但透過兩岸學生交流要改變彼此因政治社會化所產生影響,需要一段比較相對長時間。兩岸青年交流較無國共兩黨內戰情感糾纏及歷史包袱,透過年輕人互動、對話可創造兩岸人民良好互動的平臺及親善關係。

對大陸而言,兩岸青年交流工作屬於對臺政策中,兩岸融合途徑及統一戰線一環,利於形塑「兩岸一家親」理念及培養「兩岸共同體」意識。兩岸青年交流爲大陸推動兩岸融合途徑中,極爲重要的政治、教育社會化過程,透過兩岸融合消弭一系列「去中國化」的「文化臺獨」措施所產生不利影響,降低教育臺獨、歷史臺獨、漸進式臺獨,對臺灣青年中華國族認同衝擊;最終利於促進中華國族主義建構及國家完全統一。

對臺灣而言,則是希冀兩岸青年交流,傳遞臺灣社會多元開放、自由人權及民主法治社會理念,認爲兩岸青年交流皆具有「和平互動及發展」政策元素,透過年青人理性共同培養友誼,利於促進兩岸和平。然而,民進黨政府與大陸當局在青年交流政策終極目標上,恐怕是南轅北轍、難以一致性。就此而論,作爲標榜自由民主社會、人權立國臺灣,實在更應對自身政治經濟社會教育文化擁有自信,兩岸青年交流應是臺灣展現軟實力及創造和平的絕佳平臺。民進黨政府不僅不應阻擋,反而應從中協調、協助,這是國民兩黨合作契機,也是兩岸和平機會來臨轉機。

(作者爲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