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癌症人數 大腸癌連12年蟬聯第一

大腸癌發生人數蟬聯第一名12年。(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圖/NOW健康製作

衛福部國健署發佈2017年10大癌症,大腸癌連續12年佔據第1位,總共有16,408人新確診,相對前1年增加1,034人,但標準死亡率略減;區分性別統計,男性癌症第1名同樣是大腸癌,但女性癌症第1位是乳癌,第2位纔是大腸癌。國健署強調,大腸癌與乳癌發生率增加應該與篩檢量增加有關

根據國健署統計,2017年全臺癌症發生排比,分別爲大腸癌、肺癌、乳癌、肝癌口腔癌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胃癌食道癌,總人數11萬1,684人,前5位人數就佔57%,並且除肝癌、口腔癌、胃癌有人數標準化發生率下降外,其他7個癌症標準化發生率都持續上升,顯示多個癌症發生率都在上升。

統計男性癌症發病率,前5名分別爲大腸癌、肝癌、肺癌、口腔癌、攝護腺癌;統計女性癌症發生率,前5名分別爲乳癌、大腸癌、肺癌、甲狀腺癌肝癌。比較男女癌症比差距最大就是食道癌,相差14.2倍;其次就是口腔癌,相差10.7倍,初步推斷,食道癌與口腔癌主因爲香菸檳榔酒品,都是男性接觸比較多。

2017年臺灣男女性10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比較圖。(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圖/NOW健康製作)

國健署癌症防制組林莉茹表示,不論男性或女性,大腸癌都是高發生風險,標準化發生率在2010年實施全面篩檢時達到最高,連續7年標準化發生率都在上下震盪,主要危險因子分別爲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肥胖、菸酒老化等,然而就算標準化發生率沒顯著改變,但死亡率也沒有明顯改變。

另外,不論男女,風險都很高的肺癌,林莉茹也說,標準化發生率同樣在上下震盪,但標準化死亡率連續7年連續下降,主要危險因子就是菸害,其他像是空氣污染、家族史肺部疾病等。林莉茹強調,想要降低肺癌風險,首先就是拒絕煙品,不論任何形式,空氣品質不佳時,最好也要提醒自我保護。

同時,女性最大癌症風險乳癌,標準發生率自有紀錄以來就不斷攀升,標準化死亡率則持平,林莉茹解釋,乳癌除老化、基因變異生育晚、未哺乳、家族史等危險因素外,篩檢量增加也提高乳癌確診人數。林莉茹特別說,經由檢查提早發現癌病變,0至1期趁早治療5年存活率能超過9成,末期則僅約3成。

林莉茹提醒,除先天因素外,乳癌發生機率可以靠健康習慣改變,維持健康體態,不要讓自己肥胖,不吸菸不喝酒,保持健康飲食,最好提早計劃生育,可以控制4成的乳癌發生機會;但未曾生育與30歲才生第1胎,會增加乳癌的發生機會,因此如果有生育計劃,最好能提早不要太晚

林莉茹特別說,世界衛生組織(WHO)曾指出,30至50%癌症能夠避免,在規律運動、體重控制、拒菸酒檳榔、定期篩檢、規律飲食等良好生活習慣下,就能夠大幅減少癌症危險,並且臺灣推行的4癌篩檢,雖然增加癌症發生數字,但大多能在無症狀癌症早期時發現,也都大幅減少死亡率,治癒率顯著提升。

林莉茹呼籲,國健署提供民衆大腸癌、乳癌、口腔癌、子宮頸癌篩檢,只要符合資格,就可以到居家周邊醫院,就可以接受檢查。篩檢陽性個案,一定要儘早完成追蹤與確診,如果能早期介入,大部分都能有非常好的治療效果,千萬不要聽信偏方離開正統治療,錯過黃金治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