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告訴你,這樣健康過春節

春節假期即將到來,在訪親走友、大快朵頤、守歲拜年的歡樂背後,也有種種健康風險。在1月20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舉辦的“健康過春節”主題發佈會上,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脾胃病研究所所長唐旭東、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賀娟、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楊志敏介紹了春節期間的養生知識。

春節假期如何預防感冒

春節假期訪親走友、度假旅行不僅導致人身體疲憊,免疫力下降,人員的流動性加大也將加速流感病毒等呼吸道疾病的傳播。春節假期應該如何增強免疫力,預防感冒?一旦出現感冒症狀,又該怎麼辦?

“春節期間,跨區域移動的人特別多,天氣總體也偏寒,日夜溫差較大,所以人很容易受外邪侵入,引起上呼吸道症狀,例如咽痛、咽乾、咳嗽,甚至發燒。”楊志敏在回答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提問時說,可以通過藥膳或按摩穴位的辦法來提高自身免疫力,預防感冒。即使已感冒,也能緩解症狀。

在藥膳方面,楊志敏推薦“生薑紅棗黃豆湯”:用生薑3-5片,紅棗5個(去核),黃豆約30-50克,洗淨後加水煮40分鐘左右。如果伴有咽痛,可在煮好關火前放入5克新鮮薄荷葉。“生薑能夠祛寒散邪,紅棗和黃豆補益氣血、調理脾胃,特別適合於體質偏虛寒、容易受涼感冒的人羣。”

此外,楊志敏還推薦了“檸檬薄荷蜂蜜飲”,適用於噴嚏、咽乾、咽痛等感冒早期症狀。檸檬要帶皮使用,用鹽把檸檬表皮洗淨,吸乾水分去掉一頭一尾,切薄片,去核,把檸檬片放入杯子裡搗爛,衝入半杯開水,等溫度降一點之後加入新鮮的薄荷葉,再加半杯開水,等溫度適宜可以喝的時候,加入一至兩勺蜂蜜。“薄荷能夠發散風熱,並且有利咽的作用。檸檬富含維生素C,能夠幫助我們提高抵抗力。喝完這杯檸檬薄荷蜂蜜飲會感到微微出汗,咽喉會有生津的感覺。”

感冒症狀最容易表現爲喉嚨痛,針對這一症狀,楊志敏推薦了幾個手部穴位,方便自我按摩。第一個是少商穴,在大拇指橈側指甲旁。第二個穴位是商陽穴,在食指橈側末端。第三個是小指尺側末端的少澤穴。“這3個穴位一個在手的太陰肺經,一個在手的陽明大腸經,一個在手的太陽小腸經。”楊志敏說,“用另外一隻手擠壓指甲旁的穴位,只要咽喉不舒服,就會感覺這些穴位特別刺痛。兩隻手分別按摩這6個穴位,能夠緩解咽部不適的症狀。”

此外,對於鼻塞、呼吸不暢等,楊志敏推薦按揉迎香穴和合谷穴。“這兩個穴位能達到疏風解表、通利鼻竅的效果,對緩解咽痛跟鼻塞症狀有幫助。”楊志敏說。

楊志敏認爲,冬春季節是流行性感冒的多發季節。在流感初期,大多數症狀較輕,如果及時干預,就能減輕症狀,阻斷疾病發生。

楊志敏說,中醫認爲流感是外感病的一種,可分爲偏寒和偏熱偏燥兩種。

偏寒的感冒是中醫常說的風寒感冒,表現爲怕風、怕冷、身體疼痛、頭痛、有白色咳痰、流清涕。對於風寒感冒可以用蔥白、生薑、紫蘇煮水喝,有辛溫,發散寒邪的作用。對於在經期患風寒性感冒的女性,則可以用紅糖、生薑、黑豆、紫蘇葉煮水,以達到養血祛風的效果。

對於風寒感冒也可以用外治法,將艾葉煮水後泡腳,水溫控制在39攝氏度到42攝氏度,泡20分鐘,讓身體微微出汗。

偏熱性的感冒也叫風熱感冒,表現爲以發燒爲主,咽痛、口乾、口苦,痰黃而濃稠,大便乾結。治療風熱感冒可將生蘿蔔打成汁,加入新鮮的薄荷葉、蜂蜜,用熱水沖服,可以達到清熱、消食、導滯,順氣化痰的作用。

有些人感到咽乾,鼻幹,這時可以用桑葉、枇杷葉以及杏仁煮水,以達到清熱潤肺止咳的作用。還可以用雪梨燉川貝來潤肺化痰。

風熱感冒在外治法方面,可以用等量的桑葉、銀花、艾葉,加入水中煮10分鐘,用煮好的水擦拭背部和四肢,讓身體微微出汗,可達到協助退燒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擦浴的水溫度不要過高,以防皮膚燙傷。

在中成藥的選擇方面,楊志敏建議,對於偏寒性感冒可以使用辛溫解表類的中成藥;偏熱性感冒,則要使用辛涼解表或清熱解毒類的中成藥;對於痰多咳嗽明顯的,可以使用化痰止咳類的中成藥。楊志敏同時建議,要注意飲食清淡,吃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不要吃過多生冷海鮮和油膩食品。

春節假期胰腺炎高發,養脾胃用好“三寶”

唐旭東告訴記者,春節假期是一些胃腸疾病的高發期,比較常見的有急性胃腸炎、急性膽囊炎、急性胰腺炎等,比較嚴重和危險的是急性胰腺炎,該病發病急、進展快,而且有很多併發症。

唐旭東提醒,急性胰腺炎處理不當有生命危險,要引起高度重視。當出現腹痛、噁心、嘔吐、發熱等症狀時,要儘快就醫,避免貽誤病情。

唐旭東說,從多家醫院的綜合數據來看,春節假期接診胰腺炎的病人數是平常的3倍,他分析,這主要跟春節期間人們容易飲食過量相關,急性胰腺炎高發的主要原因是大量飲酒、大量攝入高脂肪和高蛋白的食物。而既往有過胰腺炎、膽囊炎、膽結石、高脂血症的人更需注意。

因此,唐旭東提醒,春節假期要做到飲食節制,葷素搭配,防止急性胰膽疾病、胃腸疾病的發生,而對於一些有相關病史的人羣,更要慎之又慎。

春節期間怎樣吃更健康呢?唐旭東分享了春節期間的飲食宜忌。

一是七八成飽爲宜。唐旭東說,春節期間,美食佳餚極爲豐富,再加上各種乾果、糖果等高熱量高脂肪的零食,不留神就會吃多。他建議,“飯吃七八成飽,老來腸胃好”。

二是注意合理膳食。減少大魚大肉、油和鹽的攝入,儘量採用蒸、煮、燉的烹調方式。每餐保證攝入新鮮的蔬菜和水果,膳食纖維可促進胃腸道蠕動。唐旭東推薦清蒸魚、水煮蝦,味道鮮美,容易消化,輔以芹菜、白菜、菠菜等蔬菜,能促進胃腸道蠕動。

第三,要減少飲酒量。唐旭東說,飲酒加飽餐容易誘發胃腸道疾病,不妨以茶代酒,或選擇低度的果酒,儘量避免飲用高度的烈酒。同時,飲酒要慢,邊吃邊喝,飲酒後喝一些蜂蜜水、茶水,有助於解酒,也有助於緩解宿醉的症狀。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服用頭孢類抗生素期間絕對不能飲酒。

第四,保持規律的進餐時間。春節期間熬夜守歲,早晨賴牀,走親訪友,都可能打亂原有的進餐節律,影響胃腸消化。唐旭東說,假期保持進餐節律非常重要,“如果打亂了進餐時間,就會擾亂胃腸道正常的生理節律,引起消化道功能紊亂,出現消化不良、胃痛、胃脹、噯氣、燒心等症狀。”

唐旭東分享了春節假期養護脾胃的“養生三寶”。第一寶“常吃生蘿蔔”。唐旭東說,不管是青蘿蔔還是紅蘿蔔,生吃都可以消食下氣、幫助消化,而且口味很好,媲美水果。春節期間可以用蘿蔔製作消食的涼菜,“防患於未然”,比如涼拌蘿蔔絲、糖拌蘿蔔絲、糖醋蘿蔔絲等,經常食用可以解油膩、促消化。

第二寶“戶外走一走”。因爲春節期間容易懶散,很多人吃得多,運動少,甚至只吃不動。春節期間不妨去戶外走一走,做一些簡單的伸展運動,對於氣血流暢、經絡疏通、食物消化都很有幫助,特別是脾虛和消化功能不好的人,更應該“餐後走一走”。

第三寶“適時眯一覺”。唐旭東說,春節期間,不管是購買年貨,還是做年夜飯,守歲熬夜,以及走親訪友,對人的體力和精神消耗都比較大。午後休息一下,對於補足精神、緩解疲勞、解除睏倦都有很好的效果。

“守歲”不是熬通宵,調整睡眠可以這樣做

春節有“守歲”的傳統習俗,很多人爲了守歲而熬夜。在熬夜之後,很多人會出現睡眠障礙,難以入睡,也有些人因爲作息的改變,而出現其他健康問題。

賀娟認爲,“守歲”是爲了送舊迎新,新舊交接的時間點是除夕的子時,所以守歲只需守到子時,而不是通宵不睡。“如果一宿不睡,年輕體壯的人可能容易恢復,而體弱的人羣,或者素來睡眠質量不好的羣體,影響會比較大。”賀娟說。

從中醫角度來看,熬夜有哪些危害?楊志敏解釋說,中醫認爲,熬夜容易導致肝不藏血、腎不藏精,導致氣血失調,甚至影響脾胃運化,所以熬夜後白天會沒有精神。

對於睡眠不好的羣體,如何調整睡眠狀況?賀娟給出了3個建議:

第一,先“睡心”,後“睡眼”。“睡心”的意思,是讓心清靜下來,把腦海裡所有的煩惱、焦慮、擔憂,以及生活裡的瑣事都放到一邊。心靜了,才能夠儘快進入睡眠狀態。如果只是眼睛閉着,腦子裡卻翻江倒海,躺下也是睡不着的。

第二,晚餐儘可能少吃。《黃帝內經》說“胃不和則臥不安”。春節期間很多人會吃很多大魚大肉,這些高能量的食物會發熱,導致心裡難以清靜,不能安睡,所以晚上要儘可能減少攝入高能量飲食。

第三,減少無效臥牀時間。賀娟說,睡眠越不好的人越容易對睡眠產生焦慮,在沒有睡意的時候上牀等着睡覺,這是很多人錯誤的習慣。睡意必須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形成睡眠,在沒有睡意的時候躺在牀上,睡意就會被稀釋,越躺越精神,甚至通宵難寐。這要避免。

中醫不主張熬夜,但是遇到必須熬夜的情況,如何緩解熬夜對身體的傷害呢?楊志敏推薦了兩種代茶飲來輔助調理身體。

針對熬夜後眼睛乾澀的情況,可以用菊花加枸杞泡水喝,能夠緩解眼睛疲勞和乾澀的情況。把菊花枸杞洗淨後,用保溫杯泡約3-5分鐘即可。喝完後還可多次續水,紅色枸杞和黑色枸杞都適用。

針對熬夜後精神差、疲勞、脾氣不好的情況,建議用茉莉花配薄荷泡茶喝。茉莉花有理氣安神、開鬱和中的作用,薄荷有去肝熱、提神醒腦的作用,還能夠緩解疲勞。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