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園建設成效顯著,《國家公園法(草案)》近期將一審

新京報訊(記者張建林)去年,中國科學院等單位50餘位專家對國家公園建設進行了評估。9月5日,在國家林草局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國家林草局保護地司司長張利明表示,國家公園從試點探索到正式設立、全面發展,已取得了明顯階段性成效和重要進展。

張利明說,國家公園旗艦物種數量持續增長,其中,藏羚羊增長至7萬多頭,雪豹恢復到1200多隻,東北虎、東北豹數量分別從試點之初的27只、42只增長到70只、80只左右,海南長臂猿野外種羣數量從40年前的僅存2羣不到10只增長到7羣42只。

國家公園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也穩步提升。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實現整體保護,保護了70%以上的野生大熊貓棲息地,連通了13個大熊貓局域種羣生態廊道。

在改善民生方面,近5萬社區居民被聘爲生態管護員,年均獲得工資性收入1萬元至2萬元。並實施了野生動物損害全域保險、生態搬遷、入口社區和示範村屯建設、黃牛集中養殖等一批民生項目。

2021年10月12日,我國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首批國家公園。三年來,這些國家公園取得了明顯的保護成效,生態成果也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公衆。

國家公園中心副主任安麗丹表示,我國國家公園實行分區管控,核心保護區嚴格管理,在一般控制區適宜的區域,可以合理規劃科普教育、遊憩、生態體驗等活動,遊客可以進入相關區域體驗感受。

據瞭解,目前5個國家公園都根據自身獨特的自然和文化稟賦,向公衆開放了豐富的線路和區域,公衆可以通過個人預約等方式進入。

比如,武夷山國家公園有碧水丹山等自然景觀,也有朱熹故里、閩越文化等人文資源。海南熱帶雨林公園設置了10條生態遊憩精品線路和科普廊道,五指山、吊羅山、黎母山等都是知名目的地。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片區規劃了廣元唐家河園區、雅安喇叭河園區、眉山瓦屋山園區3條遊憩線路以及11處成熟的遊憩區域,大熊貓國家公園內羚牛等野生動物的遇見率也很高。

“全民共建共享、共同保護、全社會共同參與,是國家公園建設管理的重要基礎。”安麗丹說,希望把國家公園的保護價值和理念傳遞給每位社會公衆,形成共識,這樣推動國家公園工作才能成功。

另據張利明透露,7月31日,國務院第38次常務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國家公園法(草案)》,正式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近期將進行一審。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