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推動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根據《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長征國家文化公園以保護好長征文物、講好長征故事、傳承好長征精神、利用好長征資源、帶動好長征沿線發展爲總體建設目標,整合長征沿線15個省(區、市)文物和文化資源,根據紅軍長征歷程和行軍線路整體空間框架和敘事體系,加強管控保護、主題展示、文旅融合、傳統利用4類主體功能區建設,實施保護傳承、研究發掘、環境配套、文旅融合、數字再現、教育培訓工程。當前,長征沿線省(區、市)正積極推動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福建以“長征出發,撤離蘇區”爲主題定位開展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形成了以中央紅軍長征路線爲主軸,長征出發地長汀、寧化爲主體建設區,長征事件關聯區域爲延伸拓展區的“一軸兩區”格局。目前,長汀、寧化已先後完成了長征出發地旅遊基礎設施及紅色文化創意基地建設、松毛嶺戰鬥烈士紀念碑(園)提升、寧化縣長征精神教育基地、寧化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核心展示園(淮土)項目、鳳凰山紅軍長征出發地舊址羣保護修繕項目等。

江西長征文物豐厚,累計確定307處不可移動長征文物。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江西段)以中央紅軍長征線路、長征決策與前期準備及與長征緊密相關的重要事件發生區域爲重點建設區,佈局“一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一院”(長征學院)、“一道”(長征步道體系)、12個重點展示園、9條集中展示帶及多個特色展示體系。目前,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江西段)重點項目已基本完成建設。2023年,於都、瑞金、泰和等地打造的長征步道及其周邊文化旅遊設施已接待150餘萬人次。

河南以紅二十五軍在河南長征遺址遺蹟爲主幹,按照“紅色研學+綠色發展+戶外運動”的總思路建設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河南段),先後實施完成了花山寨會議舊址、羅山紅二十五軍長征出發地、紅二十五軍長嶺崗戰鬥及駐地舊址—殷家灣駐地舊址(一期)等一批項目。

湖北是中國工農紅軍的重要誕生地。湖北省圍繞“一核(鄂豫陝核心保護展示區)三區(黃岡文旅融合區、十堰文旅融合區、恩施文旅融合區)五園(英山陶家河長征展示園、隨縣太白頂會議展示園、鄖西鄂豫陝革命根據地展示園、宣恩兩河口蘇維埃政府舊址展示園、咸豐紅二、紅六軍團忠堡戰鬥展示園)”規劃佈局建設。目前,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英山園區已於2023年11月1日建成開園。園區依託黃岡市英山縣陶家河鄉現有的相關革命遺蹟和革命建築,通過長征步道情景體驗與革命遺址遺蹟的參觀瞻仰等深入挖掘紅二十五軍長征的革命內涵和價值,並與鄉土文化、鄉村發展深度融合。

湖南境內存留了數量龐大、類型豐富的長征文物和文化資源。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湖南段)規劃建設範圍主要是面向中央紅軍長征,紅二、紅六軍團長征,紅六軍團先遣西征經過的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張家界市桑植縣等9個市(州)以及與紅軍長征關係密切的新寧縣等4個縣(市)。規劃確定了通道會議、汝城“半條被子”故事,桑植紅二、紅六軍團長征出發,龍山、永順紅二、紅六軍團轉戰湘西,湘江戰役陳樹湘“斷腸明志”故事等7個重點展示園;通道—靖州—黎平等6條集中展示帶,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塔臥舊址等多個特色展示點。

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廣東段)主體建設範圍以中央紅軍長征過粵北的光輝歷史爲主線,三年游擊戰爭等與長征密切相關的史實作爲延伸拓展範疇,涉及南雄市、仁化縣、樂昌市、連州市。規劃範圍分爲公園範圍和核心範圍兩個層面。公園範圍,重點進行文旅融合發展和公園統籌管理。核心範圍,綜合考慮紅軍長征路線、長征文物和文化資源、文旅遊憩資源、交通通達條件等因素,重點進行長征主題文化展示。

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廣西段)建設範圍以中央紅軍長征途經廣西的區域爲主,兼顧紅七軍和紅六軍團經過區域,呈“一路四園多點”的發展格局。截至目前,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廣西段)建設已取得階段性成效。納入《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的5個重點項目及納入國家發展改革委“十四五”期間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項目庫的9個項目已完成2023年建設目標任務。完成湘江戰役革命文物定名定級工作;建立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館紅色基因庫,完成紅軍長征湘江戰役遺址遺存數字採集項目(一期);開展革命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建設;《桂林市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紅色資源保護傳承規定》於2023年12月1日正式施行,湘江戰役遺址保護工作步入法治軌道。

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建設,以紅一方面軍長征線路綦江爲主,兼顧紅二、紅四方面軍長征路線,打造綦江、酉陽兩個主體建設區和城口市級拓展區,以及黔江、石柱、秀山、彭水4個拓展建設區,在綦江石壕規劃建設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標誌性項目“紅軍長征轉戰重慶紀念館”。

紅軍長征在四川期間,足跡遍佈全川。四川長征文物類型豐富、數量衆多、價值突出、特色鮮明,全省擁有不可移動長征文物400餘處。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四川段)規劃建設面積約15.6萬平方公里,以中央紅軍長征路線爲主軸,以紅二、紅四方面軍路線爲兩線,以長征在四川的歷史事件節點將線路分爲10個區段,整體空間佈局形態呈現“一軸兩線十區段”。截至2024年3月,已開工項目452個。太平—二郎四渡赤水長征歷史步道、太平渡渡口提升、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展示園、石渠縣十八軍進藏陳列館、色達紅軍長征冰雕館、松潘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園提升改造等一批重點項目建設完成,卓克基官寨等一批重點項目加快推進。

“爲突出貴州作爲‘偉大轉折之地’的鮮明特點,建設之初便對全省長征資源進行詳細摸底,確立‘一核一線兩翼多點’的總體架構,即以遵義會議會址及周邊文物爲核心,以中央紅軍長征線路爲主線,以紅二、紅六軍團長征途經的銅仁、畢節爲兩翼,涵蓋其他具有代表性的節點。”貴州省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協調指導處負責人表示。按照“以線串點擴面”的工作路徑,“輕資產、重內容、新方式”的建設保護原則和深化文旅融合、大力開展紅色旅遊的發展思路,貴州規劃建設以遵義爲核心,由14個展示園、10條展示帶、衆多展示點構成的建設保護體系。如今,遵義會議會址展陳提升及環境整治全面完成,紅二、紅六軍團長征貴州綜合展示園基本建成,標誌性項目紅飄帶(長征文化數字展示)成功投入試運營。石阡困牛山戰鬥遺址保護展示園、烏蒙山迴旋戰遺址遺蹟保護展示園完成基本建設;紅軍長征過黎平、強渡烏江、木黃會師3條長征歷史步道示範段建設工程已完工。“既要探索新時代文物和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利用新路,突出活化傳承和合理利用,也要依託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形成以紅色文旅爲龍頭、串聯整合沿線優勢特色資源的省域主軸,打造多彩貴州文化強省。”貴州省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協調指導處負責人表示,長征沿線多爲農村地區,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能爲沿線鄉村發展提供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優化城鄉文化資源配置,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線性串聯帶動形成規模效應,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陝西段)的建設以紅軍長征落腳陝西“勝利”爲主題,突出“革命聖地”延安的重要地位,按照“一路三線十二區多點”空間佈局系統謀劃建設項目。“一路”即根據黨中央率領中央紅軍到陝北及在陝北主要進軍路線所形成的經典線路;“三線”即根據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長征在陝主要路線所形成的精品線路;“十二區”即吳起鎮片區、甘泉下寺灣片區、富縣直羅鎮片區等重要區位;“多點”即依據紅一、二、四方面軍及紅二十五軍長征入陝和西北革命根據地、西北紅軍迎接中央紅軍所發生的重要戰役戰鬥、會議、會師地點設立的紀念點。

甘肅是紅軍三大主力的勝利會師地。甘肅建設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提出“一線兩區多節點”的空間佈局。“一線”即以“重走長征路”主題線路爲依據,構建一條長征文化主題線——“北上會師·創建革命根據地”長征勝利線。“兩區”即構建北上勝利會師、奔赴陝甘革命根據地兩大長征文化片區。“多個建設保護節點”是在全省範圍內重點打造以會寧紅軍會師舊址、南樑革命根據地舊址、哈達鋪會議舊址爲代表的九大建設保護節點。近年來,甘肅已實施“會師之城”會寧紅色文化遺址保護利用、哈達鋪會議舊址風貌改善環境整治等9個項目和武山縣長征主題文化公園建設等20餘個項目。

雲南、青海、寧夏正根據相關規劃,積極推動區段內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綜合本報記者施鈺、楊顏菲、張文豪、強鬱文、王雲娜、姜曉丹、祝佳祺、王欣悅、宋豪新、蘇濱、原韜雄、宋朝軍、秦瑞傑報道)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02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