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雜誌/鐵與血之歌:拆船工人

▲退潮時,拆船工人將一條5000公斤重的纜繩拖往一艘擱淺的船隻,纜繩將用來把拆解下來的材料拉到岸上

撰文:彼得‧葛溫 Peter Gwin 攝影麥克‧海特維爾 Mike Hettwer

有人警告過我,要進入孟加拉的拆船廠並不容易。「拆船廠曾是觀光景點,」一名當地人告訴我。

觀光客會去拆船廠觀看工人徒手拆解船隻,不過現在他們已經不開放外人進入了。」我沿着吉大港市北方那條和孟加拉灣平行的公路走了幾公里;在那裡一段12公里的海岸上,有80座運作中的拆船廠。每間工廠都被上面加裝了刀片鐵絲網高聳圍籬環繞,有警衛駐守,也有禁止攝影的標示牌。近年來,外人變得特別不受歡迎,因爲有一次爆炸造成幾名工人死亡,引起批評者抨擊,說業主把獲利置於安全之上。「不過他們無法阻擋人從海路進去,」這位當地人說。

於是我在某天傍晚僱了一名漁夫,請他帶我走水路參觀拆船廠。當時適逢滿潮海水淹沒了一排排擱淺在岸上的油輪貨櫃船,我們在那些船隻的高聳煙囪和船艛所投射的黑暗陰影中進進出出。有些船隻還很完整,彷彿纔剛剛抵達,有些則只剩骨架鋼製船殼已被切除,呈現出有如洞穴般的漆黑船艙

這類船舶壽命大約是25至30年,因此它們大多數可能是在1980年代下水首航的。然而老舊船隻愈來愈高的保險費與維修費用令這些船的運轉變得無利可圖。現在它們的價值大多在於鋼製的船身

幾乎所有的拆解人員都已經下工了。我們沿一艘船的船身航行時聽到一陣笑聲,遇見了一羣赤裸着身體的男孩;他們游到一塊半浮半沉的船隻殘骸上,把它當成跳水臺。就在那一排船隻前方不遠處,漁夫正在撒網捕捉體型很小的青鱂魚羣,那是一種當地美食

突然有一陣火花從我們上方有數層樓高的船尾如雨般落下。有個人從側邊探出頭來,然後奮力揮動雙臂。「走開!我們在切割這一段,」這名男子從上面對我們大喊。「你們不要命啦?」

遠洋船舶本來就不是要拿來拆的。它們是用來在地球上最惡劣的環境中承受最極端的力量,而且往往以有毒的材料建造,例如石綿和鉛。若在已開發國家拆解這些船隻,處理過程要接受較嚴格的監管,成本也比較高昂,因此全世界的船隻拆解工作大多在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進行,因爲這些地方人工便宜,而且幾乎沒有規範

拆船產業的改革進展得斷續而緩慢。印度現在已經規定對勞工和環境實施更多保護措施。不過在2013年拆了194艘船的孟加拉,拆船依然是骯髒且危險的產業。

這個產業也依然利潤豐厚。吉大港的行動人士告訴我在孟加拉的拆船廠,平均耗資500萬美元拆解的船隻於三到四個月內可以回收大約100萬美元的利潤,相較之下,在巴基斯坦回收的利潤還不到20萬美元。我致電前孟加拉拆船公會主席加法.阿拉姆,他否認拆船業獲利率有那麼高。「每艘船的情況不同,而且要視許多因素而定,例如當下的鋼價行情。」

▲在工人花好幾天時間切割「雷歐娜一號」的甲板後,一大塊船體突然垮了下來,許多鋼片朝着拆船廠經理飛去。這艘在克羅埃西亞史普利特建造的貨船曾在海上航行30年,這是一般船隻大約的壽命。

【本文完整內容請見《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2014年5月號。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