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校倒閉潮,真來了?

爲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天價學區房到高價補習班,家長們傾盡全力,只爲給孩子最好的教育,甚至不惜每年砸20萬送孩子去國際學校接受全人教育,沒想到,最近卻接連有國際學校暴雷的消息傳出,那麼到底還要不要選擇國際學校,如果要,又該如何擇校呢?來看看今天的文章。‍‍‍‍

文|mikizhou

From Miki粥

前幾天,突然傳出消息,北京某學校即將關閉,而當天學校的公衆號還在正常運行,甚至可以預約7月6日的學校開放日。

這無疑對家長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打擊,一年20多萬的學費,讀着讀着學校沒了。

學校給出的安置建議,是學生轉去順義校區,並免除第一學期學費(或傳免住宿費)。

但基於此前該學校在中國寧波、深圳、佛山等地關閉學校,導致部分家長對轉學後的穩定性也產生質疑,此刻或在考慮轉學。

雖然目前是升學季,但公辦、民辦學校的招生申請6月份基本結束,且6月底關閉跨區轉學籍系統,此刻突傳閉校消息,讓家長措手不及,面前的選擇屈指可數——

一貫穩定的學校目前基本滿額,可能只有部分年級餘少量學位,但即便有同年級學位,那家長依然需要面臨學籍轉入問題。

除非學校間互轉,常規有一定政策支持。若轉入其他外區學校,如民辦國際比較聚集的朝陽、順義等,不是幼升小或小升初家庭,中途轉學就會面臨學籍安置問題。

轉學籍的權利不在學校手裡,需要通過教委所以基本沒有運作的可能。

所以,這批家庭即將面臨的,要麼就是跟着學校的指引轉入順義校區,要麼就是爲了小孩讀書放棄學籍。

當然,此前還有家長直接帶娃出國讀書。

跟國內民辦學校玩不起,人家直接下牌桌不玩了,外面的世界天高海闊,便宜還不卷,有機會還不走出去看看?

之前我比較過國內外選擇國際教育的成本,北京隨便一個國際學校,一年的學費就要20多萬還年年都漲價,跑快一點的學校都突破了30萬,奔40去了,但教育的質量不升反降…

主要原因,是這幾年國內外教流失率太高!有資金實力的靠高薪挖牆角保持住原有水平,捉襟見肘的,一個班級一學期換三個外教的情況都有。

維持原狀但運營成本大幅增加,這筆錢怎麼消化?最後只能家長買單。

國際學校的家長付着一年比一年高的學費,心裡卻一年比一年忐忑。當然,錢袋也不安穩,校內教育有了缺口,只能靠校外補。

語文數學輔導還能理解,英文也花着一個小時上千塊的輔導費,就感覺很魔幻了。

匪夷所思的事兒還不只這些。

管理上的問題也漸漸暴露出來。

有學校管理層勾心鬥角,內鬥到能荒廢原有的教育路線;有的班級紀律混亂,外教上課,課堂鬧到根本聽不到老師的聲音…

之前國際化學校在圈外人眼裡是精英二代的聚集地,小孩各個彬彬有禮,校園氛圍和諧安定。

這兩年剋扣餐食、校園霸凌的事兒頻繁爆出,讓大家重新審視這個錢堆砌出來的世外桃源,真那麼美好嗎?

原本家長願花幾十萬送小孩讀國際化學校,是希望孩子得到個性化教育,結果精準許願了,結局曲線了——

爲教育理念衝動了,選了沒牌照的創新學校,幾乎一兩個學期就搬次家,幾年都下來好像讀了個「西南聯大」;

爲寬大的草坪衝動,選了一所環校園一圈上萬步的學校,結果老師之間互相打架,小孩被丟在一旁自生自滅;

爲了幾十個課外課衝動了,又是擊劍馬術高爾夫,又是琴棋書畫架子鼓,又是編程遊戲人工智能,就好像你都能選似的…

只要體驗過一次選課就知道,平時秒殺練得少,沒點兒搶春運車票的技巧,你家小孩只能跟十幾個同病相憐的娃一起蹲百無聊賴的茶藝課…

要說民辦國際這些學校給小孩提供教育,不如說實打實教育了一代家長。

經濟上行勢頭猛的時候,這些問題家長看不到或覺得無所謂——

有錢難買我樂意。

但當人口紅利退卻,經濟又遇震盪,中產家庭紛紛考慮「降本增效」,這些問題就漸漸浮出了水面,一年還願花20多萬讀個水噠噠的書的人極速減少。

去年一批接一批從國際學校轉回公立,也不是放棄出國,只是公立讀高中一樣不耽誤出國,9年義務教育還省下一筆錢。

就算高中讀公立國際部,一年十萬的學費,收割名校能力秒掉國際學校。

至於教育方式是不是搞得洋高考,學霸扎堆會不會讓小孩壓力大,想留學還要學國內高中課程參加會考,這些都不重要。反正小孩本來就該吃苦,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

對現在的中產家庭來說,搞教育重要的是省錢,還能提升名校中獎率。

招生下滑導致學校入不敷出,控制成本導致教學質量進一步下滑,惡性循環下,摟草打兔子的機會越來越少,問題解決不掉,只能面臨倒閉…

以前很多家長抱有幻想,覺得學校只要有學生就不會倒。

我也曾經這樣以爲,直到當年著名的天悅學校倒閉,上百學生清盤才認清現實。

倒閉不可怕,可怕的是學校不能做好學生安置。這本來是教育者的責任(賬上永遠有錢給家長退費),但對盈利性學校而言,反而最難。

沒做好安置方案也罷了,如果真如家長所傳,通知都發在北京中小學招生轉學結束後,這一點兒就太不厚道了:

教育沒有回頭路,選擇信任你的家庭、孩子何去何從?

集團校低調關閉校區是怕推倒多米多骨牌,導致連鎖反應,卻忽略了教育不是純商業邏輯,不能單純用數學公式計較得失——

當一所學校的信任底牌被推倒、口碑不再,那將失去整個世界。

但當一所學校在關閉時依然保持體面,爲每個孩子負責,那必然會東山再起。

教育就是這樣,得人心者得天下。

那國際化學校還能不能選?

有資金實力的家庭可以任性選。

國際化學校會進行一輪洗牌,優勝劣汰。最終留下的學校都還不錯,或許價格不菲但也能滿足有錢家長定製化的教育需求。

資金有限的家庭可以在體制內觀望。有留學計劃的,選擇適當時機出擊,成本可控,還能將國際化教育效率最大化。

至於應該怎麼擇校。

之前我總說擇校首要是看穩定性,一定要有牌照辦學地點,不然再好的理念也不要選。

但這兩年發生了很多事,我看到很多民辦學校,哪怕赫赫有名有牌照,依然會被各種問題掣肘,導致關閉校區等問題…

有牌照已經無法保證民辦學校的穩定性,我建議選「經得起風浪」的學校——

投資人不插手學校管理的。這保證了學校不會隨便換管理層,你探校所見即所得;

學校管理層真懂教育的,一線教學出身最好。這保證了學術穩定在線,生源不會大面積流失;

被迫動盪過,最終管理層用全部耐心解決掉所有問題的。

最後這個大家沒見過吧?

我見過,我感受過,我五體投地…

感謝這所學校。

Miki粥,資深媒體人,教育紀錄片總策劃,創造了"順義媽媽"一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