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罕見病日丨罕見病不“罕見”,讓“孤兒病”不孤單

每年2月的最後一天是國際罕見病日。

罕見病指的是那些發病率極低的疾病。目前,我國共有207種罕見病寫入國家衛健委、國家藥監局等部分聯合發佈的目錄。

“我們所有人都是遺傳病基因的攜帶者,每個人的全部基因中都可能有5~6個致病基因。誰都不能確保自己或孩子,不會患上罕見病。”在一次論壇會上,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黨委書記何慶南教授這樣說。

在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兒童罕見病門診,醫生們幾乎見過罕見病目錄裡的所有病例。對他們而言,罕見病並不“罕見”。針對罕見病的醫治前景,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兒科主任醫師楊明華教授表示樂觀。在有更多三甲醫院帶頭深耕罕見病領域、衆多公益慈善機構爲其呼籲奔走的情況下,關注罕見病已經越來越成爲社會共識。

長週期,成爲罕見病患者等待確診的常態

不久前,湘雅三醫院兒科兒童保健中心主任戴紅梅接診了一位“O型腿”3歲患兒。

觀察到孩子不愛運動、走路無力,孩子媽媽帶孩子來到醫院就診。醫生說孩子有明顯的“O形腿”。抽血檢查顯示孩子血磷低;進一步基因檢測,戴紅梅發現孩子患有發病率僅10萬分之1的“X連鎖低磷性佝僂病”——孩子每隔4到6小時就要服用一種“磷水”,否則將導致骨折、身材畸形。

這是很多罕見病患者確診過程中的常態。數據顯示,15.5%的罕見病患者需要經歷1至4年才能確診,5%的患者需要經歷5至20年才能確診。更是有接近一半的患者,經歷過誤診。

例如以爲孩子出生時只有5斤是“單純體重輕”,但基因檢測後被確診“Silver-Russell”綜合徵;以爲孩子只是“肚子大”,但進行B超檢查後發現孩子的肝臟和脾臟明顯增大,確診“戈謝病”;以爲寶寶愛吃東西導致肥胖,卻沒想到是因爲基因突變導致的“小胖-威利綜合徵”。

還有家庭心情跌宕起伏數次,等來了孩子的確診。爸爸看見兒子出生時皮膚黑,打趣“果然是我親生的”。但兒子全身皮膚都非常黑,出生一個月後體重沒有增長,還開始不停地嘔吐……經過檢查,兒子患有“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症”。媽媽常常聽見鄰居誇自家娃“天生麗質,好像自帶妝容”,直到孩子1歲多還不會走路、不會喊“爸爸媽媽”,就醫後才知道孩子並非天生麗質,而是“歌舞伎綜合徵”,發病率僅有萬分之一。

罕見病指的是那些發病率極低的疾病。2023年9月20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藥監局等6部門聯合發佈了《關於公佈第二批罕見病目錄的通知》。在第二批罕見病目錄中,共有86種罕見病被納入。加上2018年第一批罕見病目錄中的121種,我國共有207種罕見病寫入目錄。

罕見病不"罕見"

楊明華擅長兒童急性白血病,再障、惡性腫瘤等難治罕見血液腫瘤相關病的診療。在兒童血液、腫瘤領域,也有一些罕見病如獲得性血友病、朗格罕組織細胞病、神經母細胞瘤、膠質母細胞瘤等。

在罕見病領域,總是不斷涌現出新的藥品、新的技術。近些年諸如基因編輯、mRNA技術、蛋白降解技術發展很快,已經在罕見病領域進行了應用。楊明華介紹,除了基因治療,免疫治療、細胞治療等也是未來罕見病治療的方向。

不過,對於罕見病而言,並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治療模式。“我們常見的糖尿病、高血壓等等疾病會有成熟的診療指南,但部分罕見病沒有。因爲病例少,循證醫學相對不足。”楊明華說。在湘雅三醫院兒童罕見病門診,多學科會診和討論是常態——哪種發病機制適合哪種治療方法,如何進行干預讓療效更佳、傷害更小,需要進行系統分析。

罕見病確實罕見,但也不“罕見”。楊明華認爲,我國人口基數大,很多罕見病種類都有出現。對湘雅三醫院的醫生而言,的確不算罕見。但對比其他常見疾病,罕見病的發病概率實在是小得多。雖然罕見,但在他看來,沒有一個罕見病患者應該被忽視。“在技術不斷髮展的情況下,我認爲對於醫生來說,需要加大培訓力度。所謂的培訓,其實就是讓醫生強化對罕見病的認識,要知道出現哪些症狀、要去求證什麼科室的醫生。”在醫患互動的過程中,這其實也帶動了醫生對很多罕見病鑑別診斷的水平。

據瞭解,多家三甲醫院已帶頭在罕見病領域深耕,特別開設了罕見病診療與研究中心,努力提升罕見病的診療水平。具體措施包括構建罕見病全週期多學科管理模式、建立罕見病病例信息化上報系統、開展罕見病臨牀研究、建設遺傳代謝罕見病三級防控網絡、發佈中國罕見病診斷指南和專家共識等,提升罕見病診治效率。

醫學手段之外,心理支持和經濟援助同樣重要

罕見病的確給患兒帶來身體上極大的痛苦。而在這些患兒背後,家庭往往揹負了沉重的心理壓力和經濟負擔,等待漫長的檢測和治療週期。這時,對患兒和家屬給予心理支持成了治療過程中的重要一環。

楊明華還記得,2021年5月20日,科室兒童保健中心收到了來自CAH和AHC互助交流中心全體成員的一封感謝信。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CAH)及腎上腺發育不良(AHC)都屬於罕見病,CAH患兒僅有萬分之一發病率,AHC患兒發病率不到百萬分之一。這些孩子依靠每天服用藥物維持生活。

爲了方便醫患交流,及時回饋信息,兒童保健中心主任戴紅梅帶領兒保團隊建立了湘雅三醫院CAH和AHC微信羣,當時微信羣內管理着省內外罕見病患兒81名。

感謝信裡提到,戴紅梅的患者來自全省各地。很多患者訂好了返回的車票,卻沒有掛到號;每每找戴紅梅加號,她都會加班看完患者。“患者複查都建議在早上9點之前抽完血,戴醫生爲了減輕外地患者的負擔,經常每週六早上7點半就上班,給患者查體和開檢查單。抽血的護士也給我們這些複查的孩子開綠燈,儘量安排這些患者在9點前抽完血……我們湖南省縣級醫院的醫生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孩子,也未確診過這樣的病例,更加不知道還有藥可以治療,認爲孩子帶不大,長不高,所以很多家長很害怕,甚至產生了放棄的心態。很多新生兒出生後因爲電解質素亂,輾轉了縣級醫院,省級醫院,下了多次病危,最後才找到戴醫生。戴醫生經常和藹耐心地安慰家長要對孩子們的疾病治療有信心,並督促家長們堅持督促孩子們按時服藥,帶孩子們定期複查。

楊明華介紹,患兒家屬的心理壓力很大一部分來自經濟壓力。不過好在越多越多公益慈善機構加入到關愛罕見病的行列中,爲罕見病患者家庭分憂。2019年,湘雅三醫院接受湖南省遺傳學會與長沙市簡樸公益慈善服務中心共同授牌,成爲“湖南省罕見病關愛救助項目定點醫院”,將公益慈善引入到罕見病的具體診療當中。

因爲極罕見的特性,罕見病又被稱爲“孤兒病”。《2023中國罕見病行業趨勢觀察報告》顯示,全球目前已知的罕見病超過7000種,我國現有各類罕見病患者2000多萬人,每年新增患者超過20萬人。讓罕見病不“罕見”,讓“孤兒病”不孤單,是全社會需要爲之努力的課題。

瀟湘晨報記者任彎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