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動兒無解?醫「靠一招解除封印」孩子奪文學、繪畫獎

陳女士分享孩子繪畫作品。(圖/記者趙於婷攝,下同)

記者趙於婷/臺北報導

陳女士有兩個小孩,皆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分別在幼稚園大班跟小一被診斷出來,但因爲起初陳女士不願意面對孩子生病,延誤了6年才就醫。後來接受了長庚醫療團隊推動的「共同行動模式」,孩子如同被「解除封印」一般,展現出強大的繪畫和文學能力,更拿下文學、美術獎。

陳女士受訪時指出,因爲ADHA的關係女兒總是無法做好每一件事,在學校會被同學排擠、欺負,有時候連老師也都會嫌棄孩子,孩子確診的時候,因爲當時社會氣氛認爲治療藥物「利他能」是類安非他命,所以很一開始很排斥就醫跟用藥,爲了幫助孩子,還特別請家教自費做非常多檢查,但孩子狀況仍沒改善。

嘉義長庚醫院精神科醫師陳錦宏說明,ADHD是一種腦生理功能發展延遲的問題大腦一半的區域發展的速度明顯較慢,在臺灣盛行率約7.5%-9.0%,而根據健保統計,臺灣只有近2%的孩子有接受治療,但僅1%完成治療,且其中有70%的孩子會合並共病,包括妥瑞症、自閉症等。

陳錦宏進一步說明,超過70%的ADHD青少年具有其他合併症狀,包括50%具有學習障礙、40%感到焦慮、30%發生物質濫用行爲、20%有憂鬱情形,在學業、工作、身體意外傷害、家庭關係、車禍、藥酒癮負面影響機率均爲一般人2~3倍,必須透過專業治療,來降低這些意外及藥酒癮50%的風險

▲長庚醫院今舉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共同行動模式」照護記者會

後來在因緣際會下,陳女士的孩子接受治療,就醫後不到一個月就有明顯改善情緒變得穩定,人際關係也開始改善。陳女士笑說,女兒還自己說「服藥總算聽懂地球人講的地球話了」,國一下學期,還拿到人生的第一張比賽獎狀,之後文學、美術得獎不斷,作品被國家收錄,去年已進她喜歡的大學科系就讀了。

「共同照護模式」就是要讓父母和老師都可以變成「治療者」的一員。陳錦宏說,成員包括醫師、心理師、社工師、職能治療師護理師、特教博士、學校教授、特教老師、醫學人類學教授和數千個ADHD家庭等,透過知識傳遞、技巧訓練和LINE羣組的家庭互助,不少家長越來越專業,甚至開始能演講分享照顧經驗

陳錦宏強調,其實自己真的相當喜歡ADHD的孩子,每次在診間都可以和他們玩成一片,但也知道這些孩子在外面容易遇到問題,所以進一步透過「共同行動模式」,協助很多家長成爲很有經驗和專業照顧治療者,長期下來有非常多的孩子就像「封印」被解除了一樣,展現出非常多如繪畫、音樂等潛能。

現在已經相當有經驗和專業知識的陳女士說「曾經我也是相信藥物是害人的,所以延誤了6年才讓孩子接受治療,現在找到正確的方法,其實ADHD的孩子都是有潛能的,家長們真的要儘早讓孩子接受治療。」